桂花枯斑病又名桂花叶枯病、岩桂枯斑病,主要分布在安徽、辽宁、福建、四川、云南、广东、湖北等地。危害桂花的叶片,造成叶片大面积干枯、早落,是桂花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
感病症状
多侵染桂花的叶尖及叶缘,病部初为淡褐色小斑点,后病斑逐渐相连扩转为不规则形大斑,可扩至叶片端部1/5至1/3,病斑灰褐色,边缘色深。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点,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造成叶片早期脱落。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树上病叶和落地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每年4至11月都可发病,在北方以下半年发病较重。病菌生长发育温度为10至33摄氏度,最适温度在27摄氏度左右。一般少施肥,修剪不合理,透光通风不良,潮湿蔽荫或遭受冻害等而造成树势衰弱时,发病常重。树冠下部叶片、越冬老叶以及苗木发病较多。北方盆栽桂花常因盆内土壤少、水肥失调生长势弱,发病普遍而严重。
预防控制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桂花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适生于富含腐殖质、PH值5.5至6.5的微酸性肥沃土壤;排水良好,不易过湿,尤忌积水;在干燥瘠薄的土壤中生长不良。
2、入冬后摘除树上病叶,彻底清扫落叶,集中深埋。
3、生长发病初期喷洒1:1: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等。视病情,隔10至15天喷1次,连喷2至3次。
4、使用仕勋+植大壮进行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