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陈泽锴
前段时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召开。不少与会的在华外国人向媒体讲述了曾经对中国的误解,英国人大卫还向南周记者强调,“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任务,是进入大众语境,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对话。
我也曾经接触过不少外教。不少外教对于中国社会的成见,是近乎荒谬的。比如有人对中国人能通过考试进入*府表示“大为惊讶”,甚至有一个来自南非的外教问我:“中国实行三胎*策后,警察会入门夺走第四个孩子吗?”南非的*治经济显然是不够稳定的,但我时而会遇到一些南非外教无意识地在表达南非某些方面之于我国的“优越”。还有一些欧洲外教“民族国家”式思维很重,很难想象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是什么样子的,对我国的一些地区就会存在奇怪的理解。
我于是利用“反转课堂”的形式,用英语给几个欧美外教讲了多次“中国社会”。我也没有讲什么感人故事,我就是介绍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事业单位招考、相对活跃的网络空间、高中思*课的真实结构(经*哲文化)、高考历史试卷的综合性结构、多民族共存史,谈了*府力量在山区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对公平的基础教育举措,包括高考,对于增进社会流动的价值。令一些欧美女性外教特别高兴的一点是,中国女性不用随夫改姓,她们觉得这是维护女性权益的重要措施。
可以看到,我讲的东西,既不是纯理论,也不是小故事,可以说是介于其间的“现象”。理论太空虚,小故事涉及面较小,而且对方可能对真实性存疑,“现象”的涉及面适中,不是纯逻辑的,又比较能囊括对方的疑点,加之我是用对方的“母语”直接而非间接地交流,所以能观察到,不少外教真心认可了他们之前的观点有片面之处,并感到惊讶,期待了解更多。
我也有意采访了一些我遇到的外教,发现对中国印象较好的一般在中国短期工作过,或者来中国旅游过。有一些人也说,很喜欢看旅华英美人写的有关中国的文章。这一方面说明外宣工作上要积极同旅华英美人合作,另一方面也侧面暗示了“大众语境”宣传文章能吸引到受众。
可是来过中国的外国人毕竟不多,多数外教还是坦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