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讯(记者/陈伟峰通讯员/农商行宣)“今年的疫情,让我们公司和工人实现了收益的双丰收。”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清远山塘基地负责人刘飞算了一笔账:4月份,他给大棚种植基地里务工的贫困户发放的平均工资达到了元,比正常情况下增长了26.7%。
这得益于广州农商银行扶贫工作队在防疫物资上的支援,位于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胜利村的大棚种植基地在今年年初四就已经顺利复工。经过20多名农户、贫困户的辛勤劳作,大棚种植基地的西红柿取得了可喜丰收,仅半个月就实现了近20万斤的采摘。
不止这一条村。年起广州农商银行向清远市清新区塘湾村、胜利村、山塘村3条贫困村派驻了6名驻村干部,包括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3名、驻村工作队员3名。今年疫情爆发后,扶贫工作队一手抓防控保安全,一手稳生产促销售,让贫困户的生活不仅没有受到疫情的冲击和影响,反而让很多人抓住机遇实现了收入的增加。
广州农商银行扶贫农场之胜利村蔬菜种植大棚
战疫情,助产业扶贫项目抢抓农时早复工
进入6月下旬,53岁的张连好已经将承包的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收割完毕,接下来将种苦瓜。
在中午临近下班时,难得清闲的她与基地的负责人刘飞聊起家常。“去年还是贫困户,三年之后你们家可能就是暴发户了。”刘飞的一句话,惹得她大笑起来。“哪有这么厉害!”她的表情有些不好意思,但也忍不住流露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农户张连好在展示大棚种植的红辣椒
家里老人中风多年,丈夫身体不好,还要供儿子上学。作为家庭唯一劳力的她,瘦弱的肩膀多年来一直承受着生活的重担。“以前给私人企业打工,离家远,一个月工资也才两千多。”谁不希望过上富足日子?是村里的产业帮扶项目让她的愿望有了得以实现的可能。年,张连好来到种植基地上班,随后又承包了3亩大棚。“最初是有顾虑的,担心效益不好,收入比打工还不如。后面才知道不仅有固定工资还有浮动奖励。”
在基地,干一天的活,就有元的固定工资。而承包的大棚因为效益好,去年年底,张连好又额外分得了多元的绩效奖励。三年以来,不仅家庭收入增加了,上大学的儿子也顺利地于去年毕业并在广州找到了工作,为家里减轻了经济负担。
荷包里的钱渐渐有了富余,张连好也学会了开玩笑:“年廿八放假,年初四就返工,今年春节有钱都没地方花。”不过受疫情影响,刚刚回到基地上班时可没有现在这么从容。据她回忆,那个时候连口罩都很难买到,是扶贫工作队帮忙解决了困难。
“疫情爆发后,人们对吃的需求不会中断。粤旺集团的蔬菜比较优质,销售量反增,工人们很早就进入加班状态。”广州农商银行驻胜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骆永康介绍,针对这种情况,工作队第一时间向基地赠送了体温计和口罩。在疫情还处于高爆发期时,工作队联合村委,每天都要过来和粤旺集团一起进行风险排查,为节后复工复产做好安全防控。
在很多生产领域处于停工停产状态时,胜利村的亩大棚通过及时抢收将产品卖到脱销。“我们的小西红柿,批发价都要1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刘飞认为,在精准扶贫*策下,很多本地贫困户走进大棚务工。正因如此,当疫情爆发后,才会有足够的工人保证了基地的迅速复工。
“年的时候,我们就在思考,什么样的扶贫模式才能带动贫困村长期脱贫?那就是产业帮扶。”骆永康表示,只有将产业引入村,村民才能真正参与其中。于是,广州农商银行利用客户优势,引入多家有实力的企业过来考察,最终在40多家企业中优中择优,选定了农业龙头企业粤旺集团,投资逾万元开展亩大棚种植产业帮扶项目,逐步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扶贫创新模式。
去年,该行又追加贷款万元,支持粤旺集团在塘湾村、山塘村建设亩大棚种植基地,同时利用其技术和销售渠道,支持贫困户利用自有土地开展蔬菜种植达6.5亩。
与胜利村不同,山塘村、塘湾村的大棚种植基地还在建设期,工期受到疫情影响。不过,经广州农商银行多方协调沟通,3月下旬也正式复工复产。
因背靠北江,山塘村的水利优势明显,适合开垦连片的荷塘产藕,广州农商银行驻山塘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李文杰(右一)在与粤旺集团清远山塘基地负责人刘飞商讨如何将藕塘的模式复制到其他村
目前,山塘村的10个大棚种植基地已基本完成。进入炎热的夏季,田里种的台湾巨人芋已经窜起了半人多高。据广州农商银行驻山塘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李文杰介绍,在基地的务工人员中,不乏一些智力残疾的贫困户。勤劳肯干的性格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岗位,也为家里带来了稳定收入。
而在塘湾村,种植基地的亩水稻已经育种,10个无土种植大棚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目前,三个村的大棚种植基地规模累计已达亩,每年带动土地流转元/亩,提高了贫困户收入,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大棚种植产业项目累计带来土地流转收入和分红收入.78万元。
勤走访,“一户一策”精准扶贫见成效
据悉,待三个村的种植基地全部运行后,预计可吸纳务工和承包户共50人以上。但是,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还有很多人无法覆盖在“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这一扶贫体系下。因此,广州农商银行驻村工作队按照“一户一策”制定了差异化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开展自主养殖,实现脱贫增收。
但无法和大棚种植基地相比,疫情爆发后,由于销路受阻,这些养殖户的经营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广州农商银行驻塘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曾祥裕自年9月驻村扶贫以来,一直深入农村一线,穿越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在今年疫情防控刚刚稳定后,他又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走访。“为了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我们积极发动单位员工购买”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村里滞销的清远鸡全部卖掉,价格还比在清远本地卖得好。据他介绍,清远鸡在当地一斤卖15元,但到了广州每斤就能多卖5元。
广州农商银行驻塘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曾祥裕介绍该村情况
在这次农产品销售大解救行动中,塘湾村52岁的吴凤连就是受益贫困户之一。与其结成帮扶对子的广州农商银行花城支行行长叶子芬,发动员工认购了她养的29只鸡。
年,吴凤连家里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一头水牛。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过来后,经常入户了解情况。她想开办养殖场的想法得到了工作队的重视。在了解到她确实有这方面的生产经验后,驻村工作队申请了4.9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帮她建立水牛养殖场,并购买了6头水牛。牛长大后卖掉可以买入更多小牛,在高峰期,吴凤连的养殖场水牛存栏量曾达到15头,家庭人均收入从年的元稳步增长至年的元。
贫困户吴凤连在放牛,最高峰时期养殖了15头牛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年牛瘟爆发,一片阴影又笼罩在吴凤连和家人的头上。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扶贫工作队帮助她申请了当地免息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用于转型和扩大生产。目前,除水牛外,吴凤连又开始养黑山羊、鸡和青头鸭,并承包了25亩鱼塘,现有养殖桂花鱼吃的麦鲮万条。刚买回的麦鲮鱼苗,只有头发丝那么细,当它长到手指粗时,就可以出售了。“我相信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忙下,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努力,我们的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全方位,决战脱贫攻坚正当时
自年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农商银行紧密结合各贫困村实际情况,制定三年规划和各年度工作计划,多措并举,创新扶贫模式,积极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据了解,自结对帮扶以来,6名驻村干部共帮助名贫困户%落实危房改造、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和教育补助*策、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救助和特困残疾人员照护等*策保障,其中推进90户贫困户完成住房改造。
“没有帮扶单位,我哪有这么好的屋住!”人生波折不断的谢彩颜,对驻村工作队有着浓浓的感恩之情。
谢彩颜年出生,和丈夫、两个女儿及公公,曾一起住在和她年龄一样大的瓦房里。“是帮扶单位帮我申请到6万元的扶贫资金,才让我们有机会翻旧建新。”
她的小女儿患有腭裂,年一出生,就住进重症室。同年9月,谢彩颜的丈夫视网膜脱落。年,又因跌倒摔坏了脚,从此无法干重活。年,小女儿做手术,除了可以报销的部分,其他费用都是帮扶单位帮忙解决的。“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女儿可能现在都做不到手术。”如今,7岁的小女儿,聪明伶俐。“不仅话讲得清楚,书读得也不错。”谢彩颜指着墙上贴的奖状,开心不已。
广州农商银行驻胜利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骆永康对贫困户谢彩颜进行家访,家访几乎每月都有2至3次
因为孩子还要不定时去广州做复健,谢彩颜没办法去大棚种植基地上班,只能一边打零工一边种水稻。驻村工作队利用2万元财*引导资金,帮她建起了家庭榨油作坊。现在,一直无法出去务工的丈夫也学会了榨油技术,家里从此又多了一份经济来源。截止到去年,谢彩颜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6万多元。
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一户一策……多种形式的扶贫项目和扶贫形式在三个村里落地和推广。今年,在山塘村,利用56万元财*扶持资金建成的7间商铺已出租运营,每年的租金收入超过4万元。在塘湾村,近50万投资的产业扶贫楼正在建设,用于开办扶贫超市或扶贫车间,每年保底承租的收入有2.5万元。
在广州农商银行及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贫困村民们正在脱贫摘帽。数据显示,广州农商银行帮助的3条贫困村,去年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元以上,计划减贫人口%实现脱贫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慢慢地出现了青壮劳动力回流的现象。“今年我们新招了几个工人,都只有三十多岁。给她们办理社保时发现,有不少以前是在广州打工的。”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清远基地负责人刘飞认为,广州农商银行推出的扶贫创新模式,在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里就业环境的改善和从业者就业技能的提升。“现在已经不是面朝*土背朝天的时代了,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还真做不了农业。”他相信,随着待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留下来,成为村里经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