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魅力武隆武隆美女探索官的秘境探险记大
TUhjnbcbe - 2022/7/8 15:39:00

早耳闻,武隆有深山,山中有竹林,林间有大石,石中建古寺,寺从*门入,入寺寻宝藏。是的,起初,我是被最后两个字所吸引——宝藏!多么勾引探险欲望的词汇。脑子里甚至早已有了画面感:把国外寻宝片的女猪脚换成了自己。从武隆出发到大石箐,约2个小时。王哥(此次探险我俩同行)说,你如果看到路边出现了巨大的石头,就说明我们快到了。话音未落,盘旋而上的山路旁,陡然出现了一块巨石。它形如黑熊,匍匐在荒芜的田野间。“这个都不算大,待会你就能看到更大的了!”王哥笑着说。寺的入口隐蔽在山路一侧,稍不注意就会开过。翠绿的竹林间有一巨石赫然在目。石表面斑驳不堪,墨绿的小生命不断在他身体上繁衍生息。石上的“大石箐石林寺”六字也在岁月的侵蚀下,不再清晰。

这座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古寺,已三百岁有余,占地五十亩。寺由十二个殿堂组成,分别为:无常殿、夫子殿、黑神殿、老君殿、太阳殿、正殿、人王殿、观音堂、祖师殿、子午宫、鲁班殿和玉皇殿。就在这个约两个半足球场的区域里,上演着死亡与重生,见证了繁华与萧寂,铭刻了无知与罪恶!寺门前有两颗树,一名刺柏,一名梭罗。刺柏葱茏碧绿,亭亭如盖;梭罗虬枝婆娑,状如盘龙。寺门两侧共有迎客松九棵。右边两棵,各高九丈许,两人合抱,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左边七棵,每棵约高十五丈,需四人合围,苍翠挺拔,树荫覆盖达十五亩左右。其最高树龄达四百多年。整个石林寺,仅我和王哥两人。我想,这样也好,没有喧哗声来破坏我与这岁高寿的“老者”对话。然而,这样的美好幻想,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死亡”经历给打破了。

要想拜神灵,先得“下地狱”!这里静得出奇,嘈杂的人声,喧嚣的车马与之绝缘。四周浓荫蔽日,万籁俱寂,仅偶闻树叶沙沙的摩擦声和间或的虫飞鸟鸣。幽暗的*门关,挡在寺口,令人不寒而栗。灰冷的石壁上刻着一联:幽冥生死路,赏罚落*台。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富甲一方的商贾,都得屈身从这狭窄的*门进入。豁达善良之人泰然自若,而胆小作恶之人则心生惧怕。

过了*门关,便来到第一殿——无常殿。是谓人生无常,生死有命。两座巨石之间,形成了宽阔的夹缝,如天然的殿堂。善恶与否,就在这石缝间见分晓。木莲地藏王菩萨、阎罗大王、十殿转轮大王等十四名审判者,正襟危坐于殿堂,等待到来的受审灵*。无论你生前是谁,死后的灵*都必须背着今生的一切功过去接受冥府的审判,或超生天界,或堕入地狱。无常、判官、小*、牛头马面和鸡脚神等一干阴司执事人员包围在我们身边,无不青面獠牙,面目可憎可怖。他们中有的报生死簿,有的提笔作勾写状,有的手提铁链跃跃欲试,大有随时可以捉人归案之势。而这些破碎的无头塑像,更增加了地狱与死亡的气氛,叫人毛骨悚然。人,生无常而死有别。灵*的归所在无常殿被区分开来:那些生前为善的人将得到补偿,生前作恶的无一幸免受到惩罚。当世人总抱怨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这样虚拟一场死亡后的审判,或许会叫我们内心平衡些许。也鼓励活在世间的人们:善人继续行善,恶人改邪归正

走出无常殿,便是*泉路。青石板拾级而上,却没有闻到彼岸花的香味,这不禁让我有点失望。听说闻到这种花香,就能换起前世的记忆。*泉路的尽头是奈何桥:“奈何桥,奈何前世的离别,奈何今生的相见,无奈来世的重逢。”桥陡峭狭窄。胆小或自知作恶太多的都望而生畏,不敢上桥。就是胆大或自信心未作亏心事的人上桥时也得小心翼翼。上得了奈何桥之人,在寺里的祈求便会被神灵听到。走过奈何桥,登上望乡台。这里是**遥望阳间的唯一窗口,也是亡*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若真有冥府,那些离开我们的亲友们,就会站在这冰冷的石块上回望我们吧!然后泪流满面,如同为他送别的我们一样。望乡台旁会有孟婆等待着灵*。她端着一碗忘川水煮的孟婆汤。那些滚滚红尘中数不清的悲欢离合都会随着“孟婆汤”的缓缓入喉,永远凝固于走在奈何桥上那欲言又止、充盈泪水的黯然回眸间,化做缥缈云烟,淡然散去。然而,这里没有让我忘情的孟婆汤,而我却已为这美景忘情。站在望乡台上,寺周风景一览无遗。或许是刚经历了一场死亡的考验,所以这草绿树苍山黛的美景来得格外珍贵。忽闻雨声,而未见雨滴。原是竹林风吹来,竹叶窃窃私语,如涛声,似雨落。寺周桂花飘香,有*、白、红三色。亦有一年两次开花和月月开花的珍惜名桂。所以无论何时去石林寺,都能看到桂花盛开。深深地吸上几口凉津津甜丝丝并略帶湿润的清新无比的空气,无不神清气爽。

寺周的美景让人沉醉,而这石上的世界,也别是一番风景。望乡台旁是仙人石,石高二十八,周长一百六十米,极像一个大石鼓。脚踏此石,便会发出“咚咚”的响声,清脆悦耳。仙人石的半腰有个碗口大小深数米的洞,据说如果谁能把第一颗石子扔进洞里,他们第一胎准会生个胖男孩。因此这个小小的石洞便被人们叫作“打儿洞”。在一块巨大的石头顶上有一个水坑,无论赤日炎炎还是大雨滂沱,那坑里水始终不溢不干。每年从水坑里都会长出一株稻秧来,秋来也抽穗结籽,甚是奇妙,故称其仙人田。上桥不易,下桥更难。这与我上次在山洞中感觉一样。下桥的路更加艰难,但心里却少了忐忑和畏惧。或许这就是进寺先体验死亡的真正主旨所在。将死亡的过程具化,让人才能更有勇气去坦然面对死亡,而对于活着的人,则更多了一些珍惜和期许。安全走下奈何桥,便可拜见各殿神灵。

源起——风水宝地

顺治初年的某一天,一位老人正在山间砍柴,突然一个晴空霹雳把他吓了一跳,定眼一看地上出现了土地菩萨。老人把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接着当地郑、李、刘三姓的族长便带头募划钱粮,开始修庙。于是,大石箐的第一座殿——正殿,便在这巨石阵中拔地而起。

正殿地上有一个八卦图,据说修建时,十二个工匠花了三个月时间都安不好,八卦图总是东倒西歪。主持只好禀告上天,请求神仙指点,就在那天晚上子时神仙通过战坛降谕:“修八卦图要天上的石头才行。”怎么才有天上的石头呢?这又是一道难题。后来经人提醒去仙人石上开来石头才修好了。过去人们随时可以听到八卦图下有淙淙的流水声。一位好事者,出于好奇,打开八卦想看个明白,谁知里面完全干涸,毫无水迹。

正殿中书:“酒色财气是堵墙,多少迷人在中央,有人跳出红尘外,便是生死不老方。”想起近期不断有“小三供出贪官”的新闻,若他们早明白这两联文字的真谛,也不至于落此田地吧!

不用寸木片瓦修建的神殿

无独有偶,乾隆也把这大山竹林间的隐秘之地,视为风水宝地。

雍正驾崩之际,诸王子为争皇位闹得不亦乐乎。一天,还未继承大统的乾隆微服出宫闲走,籍以排遣胸中的积闷。漫步间,他看见一个须发如银的老人坐在地上给人测字。乾隆不觉心动,便从人群中挤上前去,让老先生测字,看前程。老人笑了笑说:“我左看你是君,右看你也是君,正面看你是君,背后看你还是君。不出七天,你一定能继承皇位成为一代明君。”乾隆心中暗喜,说:“我要是真的当了皇帝,一定封你为丞相。”老人说:“出家人闲云孤鹤,一向无拘无束惯了,不想为官作宦,只求你不用寸木片瓦给我修间房子就行了。”乾隆忙问:“你老尊姓大名。仙乡何处?”老人答:“我姓李名耳,四川涪州人。”说完便化作一阵清风去了。后来乾隆果然登上龙位。他不忘前言,差人至四川涪州。但四处寻觅都不知如何不用寸木片瓦建房屋。后辗转反侧来到大石箐,才理解老人的本意。果真在这巨石壁中,凿刻出一个老君殿来。

老君像与殿内的雕饰均在巨石内部凿刻而成。多年前,多少工匠费尽心思雕琢这块巨石。当老君像慈祥地端坐在殿堂,当腾飞的双龙盘旋在石柱上,当整个神殿在欢呼声中竣工,谁又会想到有一天,它会只剩残垣断壁与荒草作伴。

财神爷旁的藏宝文

与老君殿一样,巧用巨石而建的殿堂还有祖师殿——也正是藏宝文的所在地。它修在一个巨大的岩穴里,岩穴宽约十二米,深十五米许。无论是滂沱大雨还是绵绵阴雨这岩穴从不浸水。殿内供祖师菩萨和财神菩萨。

殿壁上刻有似诗非诗的文字,传说,财神菩萨眷顾的人便可解开此碑文,寻到无尽宝藏。

“一╯点二有百轮,石皮鲜得此方存,一密二渊来作战,日歪月斜火当心,古庙原来从草盖,点一二╯不非轻,株木解散成灰卷,去了刀兵又防剑一人一夕三斜看,禾苗无主八月观,五横三立旁边站,车行寸立在眼前,二人自下一寸地,三人观天不非轻,小字多心横一字,书一点二十字全,攒得童镇吾殿字,方显天殿玄中玄。——嘉庆丁已八月初十”。

当我打算用相机将这些文字拍摄下,回家细细研究时,相机突然失效!加了闪光灯后,图片竟也是黑漆漆一片。后背不禁一片冷汗。我们赶紧从殿里出来。面对这空山巨石,庙宇神像,不禁凄骨寒神。

与宝藏相关的,还有这听风洞。洞甚宽广,不知其深浅。一年四季,冷气袭人。传说,石林寺从前有个主持欲穷其洞,他不知走了多少时日,见有一加锁的封皮的大红箱子,封皮上写着:“三石朝上圣,宝藏大石箐,时人来取出,修庙用不尽。倘有人乱动,定遭雷火身。”

通过对藏宝文的分析,和女人的直觉,我始终觉得宝藏和太极八卦图有一定联系。但文中写到,要等到日落月升之时,才能查明真相。已被吓得冷汗直冒的我,只想快点离开这里。看来也只等有胆识和才气的人们去破解了!

中国最早的天气预报

观音堂石壁上有一道泉水流出,异常冰凉。这是最早的天气预报。每当石壁开始有泉水流出,便说明即将下雨,且水流速度越快,雨下越大。几百年来,从未失误。这算是天预报的老祖宗了吧!但若它知了现在的天气预报,必定会怒其不争吧!

相传,最早此处并无泉水,整个寺庙附近都无净水烧茶敬神。大家正在为难的时候,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拄着拐杖进了观音堂向僧人讨口水喝。僧人惭愧地说:“我们连烧茶敬神都没有水,实在对不起呀!”只见老妇用拐杖向石壁一指,说:“怎么没有水啊,那不是水吗?”众人急忙超石壁望去,清冽甘凉的泉水正汩汩地往下流。大家惊喜不已,再回头看,那老妇已化为观音远去。从此观音堂的石壁上便有泉水流出。

观音堂的壁上还长着一种常年碧绿但不知名的草,村民们都称其为“灵芝草”。

观音堂后有一石洞,深约三十米,洞口有石门,门旁也有一泉,水清凉且不干涸。泉底有沙白得闪亮,银光闪闪,人们都叫它“银沙泉”。

平民神仙

在老君殿的右侧,有一处石殿,形如普通人的居所,无过多雕花或赘饰,此殿名:黑神殿。

黑神是一位“平民神仙”。他身前也与你我一样,为世间凡人。黑神原名雷万春,川渝人氏,他是一个将*,在战场奋勇杀敌,被叛*烧得全身墨黑而不倒地。唐明皇李隆基遂封他为“黑神都督”。

进殿门,只见黑神菩萨身着武将黑袍,脚穿战靴端坐正中。面部黝黑,手执九节神鞭,不怒自威。

作为一个在人间官阶并不算高的将*,黑神却能成为民间庙宇供奉的神灵。这便是英雄不问出处,公道自在人心的真谛吧!只要身前为民谋福,为国效忠的先贤,总会被后人铭记膜拜。

“为何会有一头驴在这里?”我指着黑神旁边的动物问老人。

“这是马!原来的雕像特别好看。被破坏后,最近才有人过来补修。但现在的技术哪儿比的上以前的那些人哦!”在庙中遇到的老人惋惜地说。

曾经的匠人们,把手艺当做一生的本领来琢磨。他们精心雕琢的东西,岂是这些急于求成的人们所能企及的呢!

一个时代的圣物一个时代的祭品

为何庙宇内会有太极八卦图?关于这个问题,我询问了许多朋友也翻阅了众多资料。都没有得到满意答复。友人说他或许只是穷乡僻壤间的一处庙宇,没有大讲究,仅村里随意修筑,不值探究。直到伟大的度娘给我指引了可能“正确”的方向。(我非宗教信徒,研究这个也是出于满足自己好奇心。)

石林寺实则是“三教合一”思潮下的产物。儒的入世,道的游世,释的出世,三个观念差异如此大的宗教在这里相互融合。而他们为何能在此完美共存呢?

原来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思潮便初露端倪。到清代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更加强烈。甚至将三教并列为当时国策。雍正言:儒可治国,佛可治心,道可治身。三教合一便可为生民立命,劝人为善,戒人勿恶。亦在补于治化。于是,集儒道佛一体的石林寺,便在这林野间数百年地存在着,成为邻里百姓的祈福之地。

祖先费劲心思,试图为人民建立可寄托的精神信仰。他们用包容的心,将这世间一切可为善的事物相融合。但后人却以棍棒相向!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这样写道。而历史仿佛总在重复,只是这次,苦难的创造者是这个民族自己的同胞。比起外国人的偷盗,他们的暴行更是毁灭性!

在那个黑暗无知的年代里,拿着棍棒的人们,高喊着的“新思想”的口号,冲进寺庙,砸坏了佛像,拆掉了庙堂,赶走了僧人。

夫子殿的关羽刘备还没来得及阻止他们的暴行,古人数百年的心血,便在一瞬间坍塌!这块寄托祈愿的圣地,再也听不见暮鼓晨钟,再也看不见金香炉升起袅袅香烟。拥有一双巧手的鲁班,也只能看着鲁班殿沦为无知者的屠宰场,精美雕像变成屠刀下的残石碎粒;玉皇殿的威严也没能让这群侩子手们有半点迟疑,那些宏伟壮观的美丽,只能停留在老者的记忆和世人的想象里。

临走时,又遇到这么老者(早上来时便遇到了他)。他说听见这边有人放鞭炮便过来看看,怕破坏了庙宇。从小他就与石林寺为伴,看着寺从香火旺盛到残垣断壁。他一直对我说着:“这个寺庙就靠你们了,你们年轻人,读书多!“但我却深感惭愧。我们熟背英文单词,却不懂八卦图文。老祖宗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与我们渐行渐远。于是按下决心,回去后一定要好好研究这些祖辈留下的财富。

我与老人挥手道别。他正背向我与村民交谈,或许是余光看到了我的挥别。他转过身来,剧烈的转动让他身体有些许摇晃,他踉跄了两步,但还是微笑着,举起手与我道别。

石林寺是老人孩时的记忆,儿时的伙伴,愿他有生之年,能再次看到,从小伴随他长大的石林寺恢复原来的美丽!

如果那场灾难是石林寺必经的磨难,那么无限接近毁灭和死亡之后,必定会是凤凰涅槃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魅力武隆武隆美女探索官的秘境探险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