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赵勇教授
摘要
“文化诗学”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审美中心论”,“文化诗学”既无法面对更加复杂的文学文化现象,也无法对现实形成有效干预,所谓的“介入现实”基本上成为纸上谈兵。“批判诗学”是对“文化诗学”的继承与拓展,它在保持文学理论审美品格的同时,试图增加批判这一动力系统,意在让文论与现实保持一种鲜活的关系,从而强化理论的及物性、实践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批判诗学”的理论资源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诗意的裁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否定的辩证法引领下的文学批评和大众文化批判。其理论预设和操作方案很可能在萨特的“文学介入”与阿多诺的“艺术自主”之间,即在对其二者的双重借用和批判中保持一种张力和平衡。
关键词
文化诗学;批判诗学;审美中心论;批判动力论;批判理论;文学介入;艺术自主
年9月4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Greenblatt)在西澳大利亚大学做了一次题为《走向一种文化诗学》(“TowardsaPoeticsofCulture”)的演讲,以此明确和完善“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主张。不无巧合的是,年1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创办不久的“百家讲坛”栏目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也以《走向“文化诗学”》为题,进行了一次演讲,以此为他在—年提出的文化诗学构想张目——或许我们可以模仿英国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turntoGramsci)之说,把这次行动命名为童氏“文化诗学转向”。虽然那时的童庆炳并不知道他与格氏已然“撞题”,后来知晓时又为这种“重名”而感到“不幸”,但从此之后,文化诗学不仅成为他重点思考的理论问题,以致其遗著是一本《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而且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率先垂范,文化诗学已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一面旗帜,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师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指南针和方法论,其绵延已近二十年之久。不太谦虚地说,在文化诗学的理论武装之下,我们已取得了累累硕果。
童庆炳
然而,尽管如此,我还是发现了文化诗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我在一篇专论童庆炳文化诗学的文章中已有初步梳理和反思,并且指出了拓展其文化诗学话语的可能方向。如今,我想把这一方向进一步明确为“批判诗学”(PoeticsofCritique),进而论述走向一种批判诗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深知,在当下中国复杂的现实语境和文论格局中,提出批判诗学既存在着某种风险,也面临着某种践行的难度,但我依然希望学界同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