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浓与淡,深与浅桂花雨教学反思
TUhjnbcbe - 2021/12/17 19:17:00

浓与淡,深与浅

——《桂花雨》教学反思

AUTUMN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桂花香”“摇花乐”为中心,向外延伸至“思乡情”,再进行仿写,最终回归文本,进行同主题拓展阅读。

谁来读读1-2自然段

你觉得桂花树好看吗?为什么?

满树的叶子好看吗?那满树光秃秃好看吗?那作者为什么觉得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绿叶需要花的衬托)那桂花树的花好看吗?那桂花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这一部分学生有些愣,他们自然而然觉得文章是写桂花,那么必然桂花的任何方面都是好的,所以习惯性就说好看,最后导致完全不看文本按照习惯回答,这是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比较差的习惯,不从文本里找依据)

再读这一自然段。作者不直接写它的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说凸显了桂花的香,我及时总结反衬)

默读课文,这是一场怎样的桂花雨?(香是学生最先找到的,摇花乐学生借助第5自然段找到,难忘与思念是我引导学生想想母亲离开时所说得话,学生马上就能说出)

圈画文章中表现桂花雨香的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哪个字突出了香?浸

“浸”字是什么旁?三点水。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吗?看得见,摸得着。桂花的香气看得见,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浸”。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反复品读。(又是之前的坏习惯,问水看得见摸得着吗,回答看不见摸不着,我都要气笑了。上课质量就一直打折扣。)

还有一句话也有“浸”字。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情境感受“浸”,说话。

中秋节前后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其他季节的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读第六自然段。想象,桂花酒里有——桂花糕里有——桂花茶里有——

怪不得作者琦君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第一课时原本想为思乡情做铺垫,“不说香飘万里”和“才是香飘万里”进行对比,其实在母亲心里不是桂花的香浓比较,而且情的浓与淡,但由于前面学生两次那种习惯性思维,导致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完成。)

AUTUMN第二课时

板块一回顾旧知

板块二初步感受思乡情。不说香飘十里vs才是香飘十里为什么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

她不是比香气的浓与淡,是在比——情的浓与淡,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那是——乡情

介绍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作者正在台湾,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乡愁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生读。

桂花雨让作者*牵梦萦,他们还会觉得什么比不上家乡的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以连成一首小诗)

为你们创作的小诗取个名字——乡愁

再读桂花香。

板块三感受“我”的摇花乐。摇桂花给我带来了怎么样的快乐?寻找摇桂花前后我的心情变化。

摇桂花前,哪些字词感受到我的“心急”“期待”(学生抓住“大事、缠着、语句”,尤其让他们谈一谈生活中有没有“缠着”他人的时候,说说当时的心情)读句子。

哪些字词感受到摇桂花时的心情?作者除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快乐,还用了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快乐?(

1
查看完整版本: 浓与淡,深与浅桂花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