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詩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中秋,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今年中秋你回家吗?
世界这么大,为什么要回家看看?
于是,我们都成了父母眼中的“游子”。
去不了的都叫远方,回不去的才是故乡。
漂泊、追求、拼了命地在不熟悉的土壤扎根、
试图生长出一颗坚硬的心。
然而,这一年总有一天叫中秋。
中秋习俗
拜月丨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供兔爷儿丨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兔儿神或兔儿爷,用泥制成,身披袍甲,头戴战盔,背插小旗,手执长棒,五彩涂画,装以金银,吸引儿童喜爱。
走月亮丨中秋木樨插鬓香,姊妹结伴走月亮。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
燃灯丨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吃月饼饮桂花酒丨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据传宋朝的老百姓当做礼物送给抗金官兵,鼓励他们打胜仗,一块月饼被分做多块,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地分着吃,寓意团圆归来。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是中国特产茶,它香气柔和、味道可口,为大众所喜爱。桂花以花、果实及根入药。
桂花酒功效:能达到“饮之寿千岁”尤其适用于女士饮用,被赞誉为“妇女幸福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节前后如何养生
每个节气都是一个分水岭,告诉你自然的气候已经开始转折,走向另一个阶段。当我们过完欢聚的中秋之后,月亮渐渐清减,我们的生活习性也该跟着改变。
中秋节后,在保养身体方面,为大家总结出下列几点:
食养:防燥滋阴,养肾润肺
秋季,气候变凉,空气中普遍缺乏水气,食养以防燥滋阴,养肾润肺为主。
在饮食上,应以少量椒、葱、韭菜、蒜等辛辣食物,配合芝麻、糯米、蜂蜜、甘蔗、菠菜、白木耳、梨、鸭肉、乳品等柔润食品。
至于老人,还可以多吃一些米粥来益胃生津。
形养:多喝水、早睡早起
秋天的气候干燥,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水分也易流失。所以要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多喝水,多吃含胶质与水分的水果,避免剧烈的运动。
并应早睡早起,可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秋季,暑气由盛而降,昼夜温差大,到了10月左右,暑气渐退,但逢秋老虎发威时,天气又闷又热,这种凉热不定的天气,最容易感冒。
下列有几个食疗方可以预防感冒:
1.生青杨桃5个,榨汁,加入一钱人参粉共服。
2.酸杨桃切片,加点盐,可防感冒声哑、喉咙痛。
3.香蕉一个,加柠檬数片及砂糖,腌半小时后食用。
药养:以养肺、补气、滋阴为主
药养重点放在滋补津液方面,平时可服用人参、沙参、麦冬、百合、冬虫夏草、核桃仁、杏仁、川贝、胖大海等益气滋阴的中药来保养。
若容易发燥病,则用生地、百合、*参、麦冬、甘草来预防。
情志:培养乐观、喜悦
享受秋季收获累累硕果的喜悦,或以哲人的眼光判断自然季节交替所表现的各种景象,保持内心宁静,收神敛气。
除对日常生活进行调节外,还要进行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
那些我们以为的坚强和不可一世的骄傲,
在这天被这月光照得统统融化,
那些我们以为藏得很好的柔弱、眷念和牵挂,
在今天被团圆绕得潸然泪下。
怎么会傻到以为,
不思念了就会坚强,不牵挂了就会勇敢啊,
那个每年中秋,
在月光下祈祷每个孩子在外平安的母亲,
才是这世界最温柔而勇敢的人。
今天,在任何一个远方,
每一个叫做“游子”的人,
请你们放下所谓的坚强,抬头,
看,月光如水照家还。
这世间的一切,都是久别重逢。
本文由花輪收集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喲。圖片選自網絡!
溫馨提示:
文中所提到的中藥方及劑量請友友們斟酌,切不可隨意自行抓藥服用,身體出現問題敬請及時尋找中醫師看癥抓藥。
中醫的治療強調辨證論治,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對面的診斷及治療。
本公眾號關於醫生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提供中醫及愛好者作為學習參考思路,請謹慎參閱。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