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桂花雨教学读者参与的情境
TUhjnbcbe - 2021/11/10 8:56:00

阅读是人类通往精神和意义世界的桥梁,也是纵横驰骋于物质与虚拟世界的马车。书籍的文字世界与人们身处的紫陌红尘一样丰富多彩、气象万千。阅读作为进入符号世界的手段,它同时勾连起读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学习的第一要义是读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阅读。祝禧老师说:“我们每一堂课都在教学生学习阅读。但是,学生学习阅读,并不等同于‘学会阅读’。”阅读也需要“教”吗?拿起书来读就是了,中国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需要“教”,大概也不外教些阅读方法,传授些阅读的知识。但祝禧说:“我们不是静态的把‘学会阅读’当做知识去教,当做僵硬的技巧与方法去教,而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方法、阅读思维、阅读习惯为主。”她以《桂花雨》这篇散文的教学为例,分别从读者的角度,散文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谈她如何教学生学会阅读。

面对一篇文字符号组成的文章,学生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他们总是带着好奇和探索的意愿进入文本。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谁,一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她是怎样写的?所有这些都是学生所关心的,也是他们通过阅读想要了解的。因此,教师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她的身份,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作者琦君,一位台湾女作家,写过很多散文。琦君,老家在浙江永嘉,出生在温州,12岁到杭州念书,25岁不到去了台湾。《桂花雨》是她在60岁的时候写的,写的是她6岁和16岁时候故乡的桂花雨。至此,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了基本了解,于深入的阅读理解有了一个基础。

让·鲁塞说:“进入一部作品,就是改换天地,就是打开视野。真正的作品仿佛暴露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门槛,同时又在这个禁止通过的门槛上架了一座桥。一个封闭的世界在我面前构筑,但是开了一个门,它是建筑物的一部分。作品的整体既封闭门户,又打开通道,既是一个秘密,又是解密的钥匙。”教师通过介绍作者,带领学生进入作品,从作者特定的身份中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情感的线索就是“解密的钥匙”。“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一个远离家乡的六十岁的老人,当她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那童年的桂花香,摇花乐,会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教师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对文本事实的认知,转入对文本所渲染的情感的体验。“请同学们用耳朵静静地聆听老师朗读全文。请你继续从字里行间找寻带给我们的滋味!”(师配乐朗读全文)以下是师生的对话:

师:她写着桂花雨,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当她写到摇桂花的时候,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她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摇桂花的情景。

师:她会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和母亲撒娇,喊一下呢?

生:我想一定会的。她会激动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她脸上的表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也许脸上有些泪水,但是她是微笑的,因为她在回忆童年的快乐。

师:她仿佛又成了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了!她沉浸在童年的梦境里。也许她的心里也会喃喃地说着那句快乐无比的话——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也许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心里一直默默地念叨着——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作为读者和听众,师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有了感同身受的体验。阅读,当读者打开一本书的时候,他就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但是这个新天地与他的现实生活是隔离的和断裂的,他必须放弃当下的现实生活,才能进入书的世界、书的意境之中。让·鲁塞所说的,“门槛”和“桥”“封闭户”和“打开通道”,所指的便是书的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阅读的任务就是要使它们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入书中展示的想象的生活。阅读在这里所进行的是移情中的创造,是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

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也不仅是阅读方法的传授。《桂花雨》一课的教学,祝禧精心营造“读者情境”,创设一个接受美学的视角,她让学生在移情中产生美感,在想象的放飞中丰富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进入文本意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感受到老人思乡之情切,以及她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恰如让·鲁塞所说的:“深刻的读者待在作品中,随想象力的运动和结构的布局而上下;他聚精会神地参与,无法恢复镇定,他专心致志地经历一场人生奇遇,无法摆出旁观者的姿态。”一部成功的作品,或成功的阅读教学,无不使读者或学生沉浸在作品中。祝禧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模仿”和“参与”,达到“认同”与“共鸣”,继而产生一种“理解和阐释的欲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桂花雨教学读者参与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