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WomenZhengzaiXiaoshideWenhuaYinji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文化印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记录
有斗转星移中的世相百态
有沧海桑田中的人情冷暖
有庙堂上的宏图大业
有市井乡野的质朴人生
有心底流出的悲欢离合
有口口相传的乡规民约
凡此种种,培植了一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延续了一个民族的文脉
这是一个民族博大的财富,是来路的车辙,前途的参照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档关于传统文化的广播节目,曾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并入选中组部“第四届全国*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节目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现状的描述、境况的焦虑,对祖先的敬畏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组作品包括了方言、地名、礼仪、工匠、民歌、习俗、戏曲、生态、文物、美食、功夫……既有对传统文化现状的报道、保护的思考——履行新闻工作社会现象瞭望者的本职;又有对正在消逝的传统文化的搜集和保存——体现口述历史和原始记录的功能。如今,《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以图书的形式全新面市,为读者提供了声音之外的欣赏途径,同时亦可扫码即听节目的原声音频。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民间礼俗
“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
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语
凡此种种,群起而随之
谓之“时尚”,渐成习俗
数千载,光阴转换,文明流淌,
繁花似锦的习俗礼仪传衍变迁
不变的是寄寓其中的脉脉温情
一些流传于民间的习俗虽渐渐消逝
而承载其间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精神,不曾消散
(清)杨柳青《连年有余》年画
五辛和椒酒古代,人们过年会食用五辛和椒酒。明代名臣于谦有诗曰:“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元日有“下五辛盘”的习俗。五辛是什么?周处《风土记注》谓“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妥”。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谓“葱、蒜、韭、蓼蒿、芥”等五种菜。食用五辛并非无来由的。《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有“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脏”。
古人立春吃“五辛盘”
椒酒则见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前期三日,家长及执事皆致斋焉,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家世尊卑,无小无大,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耆老。”
春联因王安石的名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少人都知道桃符是春联的前身。《后汉书·礼仪志》就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桃符在门户两边自不待言,但它究竟是什么形制呢?事实上它是底部固定在地上的木板。苏轼《东坡志林》中记录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是桃符和艾草的争论。艾草多于端午节插在门的上方,桃符为此不平。艾草则笑话桃符“半截入土”。由此可见桃符是固定在地上的。
(清)周鲲《村市生涯图册·写春联》
一般认为最早的春联是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不过,敦煌文献中有更早的春联,“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又:三阳开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较孟昶的春联早一百多年。另说春联起于朱元璋之时,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春联起于明代之说虽不可信,但这也是明代春联蔚为风气的证明。
爆竹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这是为了借助竹节燃烧时的声响避邪。范成大的《爆竹行》有:“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年画年画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桃符有关,辞旧迎新之际,人们把桃木板悬于门外,刻画神荼、郁垒两位神将的形象,祈福避祸,演化为守护神门画。宋代印刷业的发展则带来年画行业的发展。宋人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中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行贩不绝”的繁荣景象。而明清时期,版画兴盛,木版年画达到鼎盛。
(清)苏州桃花坞年画《门神五子神荼》
过去,我国各地对年画的称谓不同,北京叫“画片”,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四川叫“斗方”,福建叫“神符”……不一而足。杨柳青年画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源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明代漕运的发展促使天津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杨柳青木版年画随即兴起,出现村镇居民“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杨柳青年画题材多样,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它采用刻绘结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典雅。
(清)杨柳青古版年画《连生贵子》
(中国美术馆藏)
年画增添喜庆,也传承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教育不仅来自学堂塾馆、圣贤书章,也来自民风教化的点点滴滴。承载祖先智慧的年画,也是文化启蒙的生动教材,就像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忠义千秋的关羽,恪尽职守的秦琼、尉迟恭,教子有方的窦燕山,这些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以年画的方式,辗转于千门万户的方寸之间,它所表达的道德伦理,也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文字摘录于《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民间礼俗》
购书链接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阅读系列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之《文物百代》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之《地名故事》
琅琊郡里有门庭,一个地名存几世回忆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之《百变方言》
一方水土一方人,家乡话的背后是一条文化的河流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之《戏曲乡音》
方寸舞台上演乾旦的前世今生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之《匠人传奇》
青竹骨,油纸面——用一生,做一件事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之《职业传承》
那些曾经在人们记忆深处停留过的行当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之《古村行走》
唤醒失落在寂寥古村中的文化基因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