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宁周边的山水之间,桂香浓郁之处,坐落着名为“桂花”的小镇。
隐隐青山,迢迢碧水,一座座桥梁橫架其间,造就了咸宁“千桥之乡”的美誉。
站在桥上,闭上双眼,仿佛能看到数百年前茶马古道上的盛景——商人、旅客们赶着车马,从风尘中来,走过一座座桥,再往风尘中去。田垄上,每当朝阳升起,农人们扛着锄头,从桥那边走来;当夜幕降临,他们再同样扛着锄头,向桥那边走去。
这是桥最原始的用途,也是劳动人民们设计桥梁最开始的初衷。
但桥的意义,还远不止于它本身。
十八岁,背起行囊,行囊里有母亲缝补的衣裳,衣裳旁是父亲编制的草帽。走到村口,冥冥中天边仿佛传来一个声音:当你走过这座桥,你将再也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生活在村中的少年,你曾眷恋的父母的怀抱、家的温暖,从此与你无关,之后闯荡四海、仗剑天涯,全凭自己造化。在出发前,你还有什么话想说?
少年回头望了望村子,远远地,父母正在家门口依偎着彼此,看向这边。他深吸一口气,转身踏上了桥的石阶,奔向了对岸那个名为“远方”的地方。此后无数个夜晚,窗外雨声潺潺,或许他曾多次梦见自己站在桥头意气风发的那个清晨,他遥望着对岸,心里满是梦想。只记得那天草熏风暖摇征辔,摇摆长街笑流云,梦里的他却再也看不清岸这边的模样。而桥边的红药,年复一年,开了又谢。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鹊桥不只存在于神话传说里,现实中的一座桥同样可以让年轻的人们相见、相识、相知、相爱,跨越地域上的阻碍,终成远方兽,步步比肩行,终成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从前,在桂花镇这些大大小小的桥上,就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应该说,所有的桥,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样的事。
桥就是这样,有着深深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古到今,文人墨客们为桥留下了无数的诗词画卷——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今天,二十四桥仍在,只是已经不复雄伟瑰丽。
随着科技的发展、岁月的洗礼,越来越多的古桥难以承担它本身的职责,而被人们遗忘在偏僻的乡间角落,与丛生的杂草为伴。更有甚者,被破坏、拆除。
波心荡,冷月无声。
见证了数百年历史、饱含人文精神的古物沦落至此,这是何等的悲剧!
为了阻止这种悲剧继续发生,我们来到了桂花镇,开展了此次“古桥新韵”艺境设计工作坊。导师和志愿者们将立足“四位一体”理念,着力于生态和文化修复两方面,在保证古桥本身风貌的前提下,让它们从角落里重新走上舞台、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乡村独特的标志物,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到乡村、走近古桥。
这个十月秋雨绵绵,阴冷的天气让现场勘查变得格外困难,但在导师和志愿者们的眼中,不过等闲。
天空总会放晴,也希望在不久的以后,这些古桥会迎来属于它们的晴天,以全新的面貌重新沐浴在阳光下。
END联系乡侬丨ContactUs各地*府如有相关人居环境提升村的规划设计需求、有相应的线上课程或线下工作坊需求,可与西厢房·乡侬学堂联系,我们将整合社会资源、送设计下乡,帮各地*府用最少的资金实现最好的效果,并提供相应的线上课程和线下专题工作坊!请联系:泥巴(手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