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
TUhjnbcbe - 2021/7/17 20:47:00
北京荨麻疹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702/9133628.html

★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天地发表作者贺君散文《梦萦八角寨》

★洛阳晚报百姓写手发表作者张廷安散文《阳台上的红辣椒》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者陶爱兵散文《蒜*、蒜苗、蒜薹及其他》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一名散文《温暖是能救命的》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王祥夫散文《旧式的冬天》

★亳州晚报涡河副刊发表作者李丹崖散文《阅读如生火》

★邢台日报百泉副刊发表作者米丽宏散文《小雪时节》

★西安日报西岳副刊发表作者冯积岐散文《我和叶广芩》

冯积岐/我和叶广芩(散文)

一日晚饭后,妻在观看电视剧《一代枭雄》,我意外发现它居然是根据叶广芩长篇小说《青木川》改编的。广芩是我的朋友、我的大姐,是令我尊重的大作家,于是我就跟着妻一起看剧,也怀念起好几年不见的广芩了。

我和广芩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发表第一篇小说的时候,她已经步入文坛了。年,省作家协会在陕西泾阳县举办一个学习班,第二年《延河》杂志推出了学习班上33位青年作家的短篇小说专号,我和广芩同属其中。因为我是农民,出道晚,只发表过一篇短篇小说,很自卑,在泾阳县的学习班上,我对广芩在内的所有作家都是仰视的,因此和她也没说几句话。

有一年春天,我和广芩在我的故乡岐山县城相遇了。那次的相遇,具有戏剧性、偶然性,使我对叶广芩从心理上拉近了距离。年4月,在凤翔县城召开我的长篇小说《村子》研讨会,广芩在会上陈述了我们相遇在岐山县城的经过,她的讲述惹得参会者笑声不绝。广芩不仅小说写得好,不仅在稿纸上把汉字排列组合得恰如其分,读起来如美酒一般使读者陶醉;而且,她有很独特的口头表述能力,她一口带着京味甜润的普通话,一字一板,不动声色,幽默风趣,不该笑的地方,她不笑,该笑的地方,她也不笑。她说话如小说,该捂着的地方,严严实实地捂着,一旦揭示出来,便耐人寻味。

那天,我和广芩是在岐山县城的大什字相遇的。我从南向北走,她从北向南走,可能是去南关的汽车站。那年头,我确实如丧家之犬,头发蓬乱,一身脏衣服,一条裤腿长,一条裤腿短,布鞋,光脚,脚面发黑,从头到脚很“接地气”。走在县城,我总是低着头,似乎不敢环视世界、面对现实。我猛然一抬头,一下子怔住了,不由自主地叫了一声:“叶广芩!”我知道我失态了。叶广芩迎面而来,好像从彩云中降下来似的,让我始料未及:她怎么会在岐山县城?

在我的记忆里,当时的广芩右手拿一块岐山锅盔,边走边吃,口腔里含着馍,嘴角沾着锅盔渣,一双眼睛笑眯眯的,等咽下去口中的馍,才和我搭了话。她的平静、坦然,使我惊讶!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岐山人特别讲礼数,可以说,没有哪个女子在街道上边走边吃的。在我的心目中,广芩是格格,不论是蓝旗*旗,总之不是平民出身。因此,她的大大咧咧、无拘无束,使我惊诧。我在慌乱中,和广芩说了两句话就走了。我是虚伪的,我觉得,我让广芩目睹了我的落魄、狼狈不堪。

叶广芩在《村子》的研讨会上说,冯积岐那天右肩扛着一袋面,黑衣服上残留着面粉,头自然偏向一边,显得拘谨………她的讲述很生动的。虽然,我们只是一个照面,我对广芩有了新的认识:高贵是以平常方式显现着,这才是高贵的灵*。

后来,我和广芩一同当选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见面的机会多了,却相互很少谈文学。但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艺术美学观、价值观有诸多心通之处:写正直的文章,做正直的人。她的谦恭、她的坦然、她的真诚,是我的一面镜子。她的小说,大都是和家族有关的人和事;而我的笔下,大都是故乡的农民。无论我们写什么,我们的小说的指向是一致的:有关人情,有关人性,用一支笔把人性和现实的溃烂挑破。

我记得,她说过,她不知写了什么把兄长也得罪了。有一次,在陕西电视台相遇,她的情绪不怎么好,她告诉我有些失眠,没精神,写不成。我猜测,她在痛苦之中。因为,她是一个有担当的作家,是一个一身正气的作家,若没有痛苦,就不叫叶广芩。

★牛城晚报悦读副刊发表作者蔡随芳散文《初冬的狼群》

★泉州晚报刺桐红副刊发表作者王忠智散文《罗裳山的传奇》

★天津日报今日东丽·副刊发表作者许新复散文《东丽盛开武术花》

★重庆科技报巴渝文学发表作者廖天元散文《取暖的方式》

★新疆日报宝地·作品发表作者蔡立鹏散文《高原牧马人》

★西安晚报文化·终南发表作者自在飞花散文《吃石榴》

★兰州晚报兰苑副刊发表作者马小江散文《探访昭应城遗址》

★山西日报情感副刊发表作者李永智散文《情系大红糜子》

李永智/情系大红糜子(散文)

李永智,山西河曲人。他与糜子有着不解之缘——由于出生在晋西北农村,小时候种糜子、薅糜子、锄糜子等农活他都曾参与过;求学时代,糜米为他提供营养,被他视为“一米恩情”;参加工作后每次下乡,他都会到地里看看糜子的长势。他说,我对糜子的情结贯穿上学、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

庚子年春天,经过一个寒冬孕育的晋西北*土高原醒了。眼看时令过了芒种,梁峁沟岔已经披上了绿装,然而,贵如油的春雨却始终不见到来。于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农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糜子。糜子,耐旱、耐贫瘠,天生是战胜旱魔的克星。按老百姓的说法,糜子只要捉住了苗,收成就有了六七成。而且糜子生长期短,易发芽、易成熟,每年种植期为阳历5月下旬或6月上旬,一般在中秋节之前就可收割。

晋西北*土高原地理条件独特,是我国传统种植北方春糜子的八大主产区之一。在红、*、白、黑、褐所有糜子品种中,这里种植最多的是大红糜子,倒不是因为其红艳艳的外表征服了农民,农民可不认这个,他们是务实的。除了糜子共性的特点外,大红糜子因产量相对高、出米率高和米质好而得到农民的认可。我就出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小山村里,因此从小与大红糜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天不吃糜米,就感觉饮食无味、身体不爽,这种情结贯穿我上学、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

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对于糜子的种植生产过程也算熟门熟路,从种糜子、薅糜子、锄糜子、割糜子、碾糜子、扬糜子、再到糜子加工成糜米或面粉,不敢说样样精通,可以说都经历过参与过,这点至少比城里长大的孩子见识多一些。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非常经典而又简明实用的“糜子经”,对我当时熟悉农活起到了启蒙作用。如播种方面——“干种糜子湿种谷”“夏至不种高山黍,强种十天小红糜子”;锄苗方面——“糜锄点点谷锄针”“锄糜糜,溜皮皮”;收割方面——“秋风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抱住哭”“湿打糜子干打谷”等等。这些农谚知识,在我家种植大红糜子时都派上了用场。

记得小时候,我和哥哥跟着妈妈在自家地里薅糜子,拿一把小锄,不是圪蹴就是跪地,劳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腿抽筋,真不是什么好营生。农村学校过去有放秋假的传统,秋分刚过,我们也跟着大人开始收割大红糜子,挥舞着镰刀、弯着腰,一趟大人同时可割4至8行、大孩子一般割2至4行,晚上浑身疼痛,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当时妈妈教育我们说:“米饭好吃,营生辛苦。”所以对我们学习要求特别严格。我外出上初中时,每个学期学生都要交伙食,在农村学校其实就是交粮食,有糜米、小米、黑豆,还有土豆、南瓜等蔬菜。学校伙食比较单调,早上糜米粥、中午糜米捞饭烩菜、晚上糜米稀饭馒头。那时每天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糜米饭感觉也不想家,与地里劳动相比,上学一点儿不觉得苦。糜米,在我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供给我营养,强壮我体魄,让我长了知识增了才干。这“一米恩情”,终身叫我难以忘怀!

我参加工作以后,在高山区乡镇锻炼近8年,到农村下乡,首先要到地里转一转,看一看庄稼,见一见父老乡亲,问一问农事情况——庄稼出苗怎么样?雨水是否够?长势如何?遭灾没有?年终算账盈亏?每到一村,大红糜子和谷子是必看的作物。现在主粮比较丰富,大红糜子由于产量低、经济效益低,种得越来越少了,但是家家户户都还在种,多则几垧、少则几亩,除了自己够吃,还要给在城里工作的儿女拿,农村老家永远是在外儿女们的“大后方”。

糜子,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千百年来糜米是河曲人的营养保健食品。其中“酸米饭”,因其金灿灿的颜色、爽口的味道,深受老百姓喜爱。此外,糜子加工成糜米面粉后能制作多种小吃,有*窝窝、发糕、金银卷、粽子、茶汤等,风味各异、形色俱佳。这些小吃我小时候大多吃过,有些至今还留有深刻记忆。糜米除食用,还能酿酒、制醋、熬糖。那带有血脉亲情和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质朴家常味道,值得一生回味。

中秋节前夕,我回老家看望了年迈的老父亲和哥嫂,村里正是秋收的大忙季节。今年由于春旱,大多数作物都误了农时,糜子种植面积比往年大幅度增加。站在山梁上,我看到漫山遍野都是成熟的大红糜子,它们低下了沉甸甸的头、弯下了腰,宛如我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土高坡上的顽强谨慎的父老乡亲。一阵山风吹过,糜子随风舞动,头与头碰撞、叶子与叶子摩挲,枝干与枝干舞动,仿佛是父老乡亲们在为大红糜子的丰收而举行着一场狂欢舞会。我的父老乡亲们,尽情地跳吧,舞吧,唱吧!美好的生活永远属于勤劳勇敢的奋斗者!

★兰州日报兰山副刊发表作者马官平散文《甘南的冬天》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汤凯燕散文《故地》

★安庆晚报月光城·文学发表作者于德北散文《渑池来》

★盐城晚报登瀛副刊发表作者樊扣三散文《最后一次见面》

★蚌埠日报淮花副刊发表作者石国全散文《煤油灯》

★都市热报悦读副刊发表作者吕雪萱散文《总缺一口好锅》

★山西晚报子夜副刊发表作者蔡永平散文《拾秋》

★河北法制报文化副刊发表作者郑永涛散文《生活的真相》

郑永涛/生活的真相(散文)

在匆忙而平淡的日子里,有几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加完夜班,已是后半夜了,冬夜的温度降到了最低点。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看见一个拾荒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寂寥的广场上,手提编织袋,努力地搜寻着地上的塑料瓶。当走到一个大垃圾桶旁边时,他一只手扶住桶边,将身体深深地探进垃圾桶里,似乎就要栽进去。当他终于从垃圾桶里刨出几个塑料瓶,满意地走向远处时,我却望着他的背影,陷入疼痛的沉思中。

在我居住的小区,经常能见到一个卖煤气的中年残疾人。他只有右胳膊,照理说是做不了什么工作的,然而他在生活的重压下突破着自己,创造着奇迹。他用一只胳膊开三轮车、装卸煤气罐、称量、结账,却样样不输健全人。最令人震撼的是他用一只胳膊扛煤气罐的情景。他用右手紧紧抓住提手,深吸一口气,然后猛地提起煤气罐,将煤气罐稳稳地甩在肩膀上,再一步步吃力地将煤气罐送上楼去。他坚毅的目光,脖子上暴出的青筋,脸上的汗水,大口喘的粗气,分明是在进行着一场战斗。是的,一个人的战斗,生活的战斗。

在我们小区门口,常常有在夜里卖菜的。几乎每次夜里回去,我都能看见三五个老人在昏*的路灯下摆摊卖菜,直至深夜。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格外令人心疼。刺骨的寒风中,她颤巍巍地站在菜摊旁,两手揣在袖口里,眼里满是期盼的目光。每次路过她的菜摊,我多少都要买上一点菜。不为别的,只想让她能早点回家。她比我母亲都要大好多岁啊。

在世俗而平庸的生活中,我总是喜欢向下看,总是喜欢注视平凡、卑微的人,注意一些不被人留意的场景。那些人,那些场景,使我疼痛,令我震撼,给我思索。人生总有那么多不如意,但是大部分人却在努力工作,不抱怨,不放弃,用辛勤的工作和乐观的精神去拥抱生活。这,才是我们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我更愿意看到和感动的。

★信阳日报百花园副刊发表作者游宇明散文《龙山湖的慢时光》

★枣庄晚报运河副刊发表作者郑学富散文《养气如木鸡》

★牡丹晚报悦读汇副刊发表作者徐坤散文《我爱了,你随意》

★文化艺术报龙首文苑发表作者常红梅散文《牧羊人,待到花开遍地时,我来可可托海看你》

★湛江日报百花副刊发表作者彭庆梅散文《月光下的剪影》

★今晚报今晚副刊发表作者何永康散文《种酒》

★昭通日报文苑副刊发表作者夏文成散文《在时光中远去的老石磨》

★今日江山江郎山副刊发表作者柴薪散文《桂花》

柴薪/桂花(散文)

这个春天,都没怎么看花,没想到时间过得真快,一不留神“嗖”的一下过去了,转眼就到了秋天,转眼桂花就盛开了。

立秋后的某一天,晚饭后,感觉有点无聊,一个人到府山公园徘徊。却不想被空气中桂花的香气所萦绕,无聊中突然有了兴致,便顺着香气不知不觉来到一片桂花树前。那阵阵初秋暮晚的桂花香,浓郁热烈到让我无奈的程度,像是某种隐隐的悸动。我不由想起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在郁氏的小说中,除了《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最喜欢这一篇。郁达夫不但是天才的小说家,更是天才的诗人和散文家,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天才。或许我也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迟桂花》本来也就是一篇怀旧的作品。

桂花的芳香缠、绵、浓、淳、厚,从桂花树上阵阵袭来,又从府山公园的上空阵阵溢出。这香味让我觉得有点恍惚,让我觉得性感、露骨、销*,让我觉得生活在这世上又是多么美好!这一瞬,甚至让我觉得犹为年轻,青春犹在,独自高兴一回。

王维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宋之问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其实,桂花的芳香无意间闻到才是最美的。

秋天既然到了,用不了多久,也将会过去。大多数草木减缓或停止了生长的速度,开始衰老。最后,该留下的自然会留下来,该离去的总归要离去。桂花也开始零落,一朵一朵,一片一片,下起了桂花雨,树冠下面的大地上一片金*,树梢上,最终将和天空一样变得空无一物。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