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味道
一年一度中秋佳节临近,商场超市里月饼纷纷上架,店家宣传月饼的活动也多了起来。
有的在店外LED大屏上,图文配上音乐滚动播出;有的组成队列,手举广告牌,身穿特色服装,沿街宣传;有的将广告纸直接送到路人手中,或者硬塞进人们的车篮子里。
有道是,触景生情。月饼,从来就是中秋佳节活动中的重要元素,自然勾起了我对月饼的点点记忆。
小时候,一年中最期盼的节日除了端午能吃到粽子,过年能吃到大糕果子肉包子,再有就是中秋能吃到月饼。提到月饼,嘴里就淌口水,馋得直咽涶沬。
那时的月饼,一律由供销社统一计划供应,节前生产队按每户人口上报,届时各大队到供销社将月饼集中运回,各生产队再到大队部领取,最后才由社员按户头拿到月饼。月饼每人一块,每块一毛五分钱,至年底决算工分时扣除。记得有一回,队里两个壮汉从大队抬回一笆斗月饼,我们一趟小囝囡跟着,一路闻着香味,欣喜若狂。
中秋月饼
过去的月饼都是散装的,薄薄的一层油单纸包着,每块月饼上点缀着青丝红丝,外层酥酥的,脆脆的,轻轻咬一小口,直掉屑子,赶紧用手等着,小心翼翼放入嘴里。屑子要是落到桌面上,伸出舌头舔了又舔。吃完了酥脆的外层,月饼里的馅甜到了心,更舍不得大口咬,用门牙啮了一点点,细嚼慢咽。如果是姐弟们一起吃,会边吃边望着,担心自己先吃完,就只有相眼的份了。偶尔相视一笑,有趣又有味。
那时候的中秋节,除了中午吃到一顿好饭,晚上还有祭月仪式。祭月就必须要有月饼,供应的几块月饼早已滑进了我们姐弟的肚子里。母亲午饭之后就开始自己制做大月饼,说做大月饼是留着晚上赏月用。母亲很巧,在我的记忆里,已记不清在多少年的中秋节里,她老人家除了炕一些小糖饼以外,必要花半天时间精心特制一块大月饼。做成的那块月饼足足有瓷盆口那么大,由左一层右一层的面皮叠起,夹层里,有的摊上均匀的红糖,有的夹着薄薄的高粱糊,有的撒有密密的黑白芝麻粒。母亲还在大月饼最上面,用竹筷压成了大荷花形状,花心和花瓣上有规则地镶嵌了数十个红大枣。先是上锅蒸,熟透了,趁着饼的软和劲,母亲在大锅里洒点油,又把大月饼迅速放入锅里两面炕,待两面呈现淡淡的金*色,就取得月饼置于锅盖的反面,压平待用。看着红枣点缀着的圆圆大月饼,闻着满屋的扑鼻香味,真让人馋诞欲滴,恨不得揪一块尝尝。
中秋月饼
晚饭之后,母亲将小方桌搬到院子当中,权当祭台。在桌上正中间捧上了大月饼,四角上摆放了苹果、木枣和烀熟的菱角、花生等祭品,待月亮挂上树梢,母亲点燃了桌前边正中的一支蜡烛,让我跪下磕了头,算是祭拜完成。老人家才允许我们姐弟可以开吃赏月,大家最爱吃的自然是那块由母亲花了半天心血制做的大月饼。我们一家人,还有和我家同居一院子的叔婶家,每人分得一块月饼,少顷风扫残云,可谓齿颊留香。那味道,香喷喷,甜蜜蜜,脆酥酥,堪与买来的小月饼媲美。
岁月无声滑过指尖,往事如烟尘封多年。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月饼在人们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如今的月饼可谓琳琅满目,什么广式的,沪式的,京式的,港式的等等,让人眼花缭乱,走的尽是高端路线。从外观上看,包装豪华,品味考究,好像月饼不是留着吃的,而是留着看的,或是留着买来送人的。仅其外表的奢侈和尊贵,就让咱望而生畏。从馅心来看,更是五花八门,五仁的,豆沙的,冰糖的,还有蛋*的,风梨的,香蕉的,火腿的等等,让人看得无所适从头都大,那些散装月饼已经登不上大雅之堂了。
说真的,面对超市里如许高大上的月饼,如何也提不起我的兴趣,留不住我的脚步。即便在中秋那天不得不象征性地买回三五块,也只是无可奈何地吃几口,了无生趣,心里还是怀念过去那简简单单的小月饼,怀念母亲做的那层层叠叠的大月饼。因为,那时的月饼,有粮食的味道,也有家的味道,更有母亲的味道。
写于年9月21日
图/清
精美月饼,预订
;
往期精彩回顾:
向华│染发
向华│又见穷夫妻
向华│闲话洗澡
向华│饮水往事
向华│那台老电视
李相华│大寨记工那会儿
李相华│今昔家乡路
李相华│我对父亲撒了谎
我的学生张爱华
向华│八月桂花香
车库门开着
怀念*人二爷爷何海云
向华│响水湖畔二胡声
向华│做个自觉人
向华│追忆老班长王益民
李相华│旧时夏日
一件好事
好女人铃子
向华│怎么舒心怎么活
向华│狠心扔东西
李相华│今生愧欠母一人
清明专题│李相华:我的父亲我的梦
李相华│百岁姑母
李相华│别样夫妻别样福
李相华│儿时年味
作者简介:
李相华,笔名“向华”,曾任中学语文教师,后被选调进公安机关从事文秘工作多年。退休后爱写文字,满足小确幸。喜欢朴实文章,热衷悠闲生活,追求淡定人生。
雪山飞鸿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