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流行歌曲随想
祝帅
晚上小酌过后,我和一位70后的山水画家朋友约好去好久不去了的KTV小聚。大家年龄相仿,想来应该有不少共同爱唱的歌,这是我答应参加此次活动的初衷。没想到这却是一场“鸿门宴”——朋友定了一间最大的KTV包房,还带了十几位跟自己拜师学画的学生来,云是在唱歌前要先听听我给学生讲半个小时的书法。从没在KTV讲过课的我一下子傻了眼,不知道在这种场合讲书法要从何说起。好在自己是职业的教师,讲课几乎已经成了本能,因此稍稍立定,便想到不如在KTV里面即兴谈谈书法和流行歌曲的关系。
我说,书法和流行歌曲一样,都是“向后看”的艺术。别的艺术门类都讲创新,但书法和流行歌曲都不怎么讲创新,而是讲传统。在书法史上,首先出现了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高峰,于是后世书法创作的标准就是向这些历史上的“高峰”看齐。书法史上,衡量一个书法家的水准,就是他距离王羲之、颜真卿这些经典的距离有多远。当然,这样的结果自然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但这没办法,这就是书法的特点。我们在书法界,表扬一位书法家的最高溢美之词,就是“您的这一笔有王羲之的味道”;相反,要想不带脏字地贬低一位书法家,那就可以说“您的字自成一家”了。启功先生就是精通此道的高手。据说有位著名书法家求启功先生写评论,启先生给他写了几句话,大意是“大作不落古人窠臼”——这其实是讥讽他的字传统功底不够,但却被这位书法家拿来到处宣传,还以为是启先生对他的褒奖,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跟书法有些像。在我看来,80年代是流行歌曲的高峰。*沾、梁弘志、罗大佑在80年代(最晚到90年代初)写的歌,罗文、张国荣、陈百强唱的歌,就是一座座高峰,远非90年代中期以后的歌曲和歌手可以企及的。他们就是给流行歌曲立法的人,就像书法史上的王羲之、颜真卿一样。他们的歌就是评价流行歌曲的标准。今天你去看80年代的电视剧,比如《上海滩》,无论是剧情、表演还是制作、拍摄,看起来都已经非常粗糙和过时了,远远比不上今天的电视连续剧。唯独《上海滩》的主题歌,却不但没有过时,相反还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试问90年代中期以后的流行歌曲,一直到今天电视连续剧、网剧的主题歌,有哪一首可以跟《上海滩》相提并论呢?
英年早逝的香港歌手罗文(-)具体来说,流行歌曲的演唱,和书法的创作也有相通之处。我想拿一个人举例子,就是已经去世的香港歌手罗文。跟陈百强只唱粤语歌不一样,罗文也唱国语歌。我印象最深的一首罗文的国语歌就是《尘缘》。这是80年代一部电视连续剧《八月桂花香》的主题歌。记忆中我的母亲那时坐在电视机前,每天两集地在追这部电视连续剧,而我当时还在读小学,自然是耳濡目染,尤其是对这首后来被无数人翻唱过地主题歌记忆犹新。说起《八月桂花香》的剧情,我今天已经完全淡忘了,但唯独这首主题歌的歌词和旋律,特别是罗文那字正腔圆的音色,却一直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个时候我正在学习书法。我的书法启蒙老师经常跟我讲,写字要“笔笔到位”。有一天我就非常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要笔笔到位呢?难道写小楷,那么小的字,每一个笔画也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些环节吗?老师的回答是,当然有。后来有一次我听到启功先生讲楷书和行书的区别,启先生说,你看北京的公交车,比如路公交车,有快车,有慢车。那个快车不是说它时速比别的车快,而是大站车,就是有很多站它不停。路慢车则是站站停。快车虽然不停这些站,但必须经过这些站,不能绕着走,只是不停车,它就是快车了。我理解,这就跟罗文的“字正腔圆”是一个道理。罗文早年唱过粤剧,有严格的发音的训练,可以说不管快歌、慢歌,罗文口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被他认真来经营的,没有一个字会草率带过。反观后来的一些年轻歌手,唱歌常常“吞字”,比如周杰伦,吐字不清不说,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书法大家启功(-)这就又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英文老师,他是在英国念的博士,我从他那里知道英国人特别瞧不上美国人。他经常对我们说,要我们学习纯正的英音,不要学美国人的发音。他举的例子是“Ican’t”:英国人就说完整的“Ican’t”,但是美国人却爱发音成“Icann~~~”,把后面的“ant”的音都吞掉了,所以英语美音不如英音那么好听。至于英音好听还是美音好听,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是说到罗文的发音和周杰伦的发音,那就简直没有可比性了。我想,在这一点上,书法的道理跟流行歌曲又是一样的。讲完这些,应大家的要求,我唱了《上海滩》《爱拼才会赢》这两首粤语和台语的歌。本来还应该再唱一首国语的《尘缘》,可惜这家KTV里面竟然没有这首歌,只好唱了罗文的《满江红》。这首歌是第一次唱,但为的是让大家体验一下罗文那种“字正腔圆”的感觉。书法是我所爱,流行音乐也是我所爱,但把这两件事物联系在一起,还给这么多人讲,于我却是第一次。因此回来以后,凭记忆把所讲的要点和例子记录如上,或许这个话题以后还可以继续思考下去。4月30日凌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