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成年人的强大,是从享受独处开始的
TUhjnbcbe - 2021/5/1 18:26:00
北京皮肤病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人渐渐长大,渐渐惧怕孤独,渐渐合群躲避孤独。于是,总去赶赴一场又一场热闹,在觥筹交错间,推杯换盏时,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慢慢失去自我。酒阑人散后,剩下的只有空虚落寞。最后会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而人始终要脱下伪装,学会享受孤独,与自己相处。独处,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01

独处,是在内心修篱种菊

一个人的清欢,胜过无数喧嚣的无聊,远离了热闹,才看得见自己的诗和远方。“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静谧的美更显得青山空灵,悠闲自在,美妙怡人。独处,就是在内心修篱种菊,万水千山都能坦荡而过,世事繁华都能放下从容。杨绛,被丈夫钱钟书称赞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淡然于世的态度,不与外界相争。名满天下,却还是安安静静做自己,读书写字。她与钱钟书,常常同居一屋却各自读着自己的书,研究自己的学问。在她看来,只有不断在独处中找到自己,才是人生中的大事。她说: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独处,是从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中出走,回归内心的平静,在心中修篱种菊,在精神世界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龙应台说:“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源于孤独。”独处是内心的悠然,也是修行的必然。02

独处,是与天地精神往来

独处是与自己相处的能力,也是与世界相处的能力。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我们需要精神上的共鸣远胜于虚无的热闹。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真正与生命、宇宙对话,抵达“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境界。我们熟知的很多作品,都是在高质量的独处下完成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树非常喜欢通过独处寻找灵感。他可以几小时伏案独坐,听听音乐,写文章。他说:“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井底,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梦。”细数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在默默地享受独处带来的精神自由。

潇洒的李白最懂独处的妙处。

他在《月下独酌》中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一举杯,明月为伴;一低头,清影相陪。与月、影的结交,超脱了世俗利益关系的交往,是最纯洁最真诚的友谊。

放荡不羁的灵*,只有独处的时候才得以实现真正的安放。独处不仅可以升华个人的灵*,还留给后世无限的精神财富。追根究底,人类在独处中实现精神的进步。人唯有在独处时,心灵方能游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精神往来,发现世间万物之美。而花鸟虫鱼,明月清影皆可为灵性之友,成为广漠人生里的点点诗意,欢喜而真实,远胜于在人群中虚假的狂欢。03

独处,是把清醒归于平静

昨日,听罗翔老师讲,人为什么害怕独处?他说道,“因为人在独处时总是会听到心灵深处的声音,而这个心灵深处的声音会不断逼问你:你这一生到底想干嘛?你怎样活着才是有意义的?当这个声音不断地逼问你的时候,你会觉得烦躁,你就会觉得焦虑。”独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选择。如果说孤独有寂寞的意味,那么独处就是一个人的清欢。虽不热闹,但是充满智慧。“一忧一喜皆心火,一枯一荣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世界太喧嚣嘈杂,从众往往容易迷失,而独处能拨开迷雾,看清真相。苏东坡被贬*州,苦闷不已。有一日出门喝酒,半夜三更时才归来,家僮已鼾声大作,敲门都不应,苏东坡唯有独自倚杖听江声。江水滚滚东流,他顿有所悟,悟到自我渺小如沧海之一粟,人生苦短如流水一去不返,跻身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中,追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何其可笑。不禁发出一声浩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惟愿驾一叶扁舟随波流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独处让人清醒,让人看清自身的渺小,看清生命的真相,不为浮名所迷,不被虚利所惑。心清静了,人生自然澄澈如水。《百年孤独》里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岁月,而一生无论跻身多少热闹,看遍多少繁华,终将抽身出来,独自枕着岁月细数似水流年。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一个人的旅程看起来孤独,身在其中的人却乐此不疲。不去迎合外界的标准,只为心中的目标出发,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爽。只有独处的时候,我们才能完全取悦自己,寻找生命的意义。文章原创,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丛林生活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年人的强大,是从享受独处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