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漫谈园林中的音效
TUhjnbcbe - 2021/5/1 18:19:00
得了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4480893.html

音效

窗宜竹雨声,亭宜松风声,几宜洗砚声,

塌宜翻书声,月宜琴声,雪宜茶声,

春宜筝声,秋宜笛声,夜宜砧声。

去年五月的一天去莫愁湖闲逛,闭上眼睛细听:鸟鸣、、水漾、风声声声入耳,最神奇的是廊上悬挂的风铃飒飒作响,不知不觉之间,仿佛进入了梦境,好像来到了午后的红楼梦大观园,真像书中描写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园林中的意境不仅来源于眼睛所看到的景象,也来源于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拙*园中听雨轩、留听阁正是以声音意境而取胜。下雨天,雨点落在听雨轩的芭蕉、荷叶、竹叶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而留听阁取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一句,仲秋时节,于此聆听雨打残荷的滴答声,别有风趣。以上两张图源网络有的园子以自然音效取胜,而有的园子则以人为的声音取胜,第一次来到南京白鹭洲公园,坐着船隔着水便听到远处悠然飘来笛声琵琶声,隐约听见有人唱着我从未听过的曲调,怎么会有如此缠绵婉转的唱腔,原来是昆曲;一时间笛声、唱腔此起彼伏,我知道江南真的到了。以上图源网络诗文欣赏:

中国文化重意境,国画的留白,留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而许多诗文借有声而入无声,由微喧而入静思,就如我们最熟悉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着风雨声,辗转反侧想着花落了,心中升起无限的忧愁孤寂。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不是蝉和鸟叫了两声,如何衬托周边之静谧,幽思之深刻。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松尾芭蕉设计运用:

水声是各种声音中能被设计的要素,在景观意趣中是激情的诱导和诗意的线索。可以唤起人们的听觉感受,引起丰富的联想,强化意境美感。

无锡寄畅园八音涧:八音涧,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总长36米,深1.9米至2.6米,宽从0.6米至4.5米。全用*石堆砌而成。西高东低,总长36米。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清末举人许国凤为其题名“八音涧”,赞其好似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创造出“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意境。意大利园林埃斯特庄园百泉台:风声,风有人让人感受到生机盎然,有时让人觉得凄凉萧瑟。在传统造园里,风声与竹子、松树等植物,与墙体、建筑很好的结合,会有好的效果。避暑山庄万壑松风:在无暑清凉之南,据高阜,临深流,长松环翠,壑虚风渡,如笙镛迭奏声,不输西湖万松岭也。其实一直在想为啥古人这么喜欢松风,诗句中也多有出现,查了一些资料如下,以后要亲自感受一下松风。松风乃天籁之音,有着清远、高华、劲健的美感,得到了文人的普遍喜爱。宋代以后,“松风”意向在室名、园林、绘画、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由自然意向上升为一种人文符号,表达了对清雅高洁人品的崇尚。松风乃送风在魏晋六朝时就受到文人的喜爱和推崇,是文学中常见的复合声音意向。(嵇康)德行齐伟,风勋劭邈,有似明月之映幽夜,清风之过松林也。(李氏《吊稽中散文》)。(以上来自知网论文)画着玩的:原来山水画里的小人听着茅屋下的水声,听着松风声,挺妙的。园林也是感官的事情,再说就要被人当做废话了,大家自己去感受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园林中的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