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播电视台、金寨县人民*府联合策划摄制的电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正火热播出。这部纪录片时间跨度从建*初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时期,期间涉及到金寨籍的59位开国将*,纪录片共分为六集:《革命火种》《红*摇篮》《生死转战》《北上先锋》《铁血坚守》《将星璀璨》,以中国革命历史为经络,每集对应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历史时空,以59位将*的戎马人生为纬,时代的抉择和个人命运的交织造就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的金寨红色儿女。每集相对独立却又联系甚密,集集无缝对接,片片有序追寻,使人观看时始终沉迷于彼时波澜壮阔的时代绘卷之中,思绪始终追寻着镜头的转换,同时重点着墨于人的故事,让人不自觉的沉迷其中,将自己代入到那段激情岁月,点燃你我的内心情感。从这部纪录片中,重温历史,感悟初心,分享感动,按耐住激动的内心与你分享我的感悟、此刻的所思所想。
革命时代,生死之间迸发人性光辉
革命战争时代,天灾、人祸、战争此起彼伏,广大百姓无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说看惯了生死,纪录片虽然没有故意渲染这种人间惨烈景象,但是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生活其间的人的苦难。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却孕育出了无数值得歌颂传唱的光辉事迹。那是在年9月,红28*战士邸银国因作战负伤在潜山县的山林中养伤,一位陈姓老人竟然为了保护素昧平生的邸银国,宁愿牺牲自己亲生孩子。邸银国为了感谢老人的恩情,他改名陈祥。开国将*陈祥改的是名字,记的是老人情深似海的救命之情。年的一个冬天,初为人母的妇女排战士张敏等人带着伤病员在金刚台的山洞里躲避搜山的敌人,为了掩护战友,张敏紧紧地把啼哭的孩子捂在了怀里,待敌人离开时,出生六天的婴儿停止了呼吸,失去了幼小的生命。这对母子的生死离别之情,永远地篆刻在了金刚台的红*洞里。这发生的一幕幕令人感动的事迹使我不泪流满面,不仅是*民鱼水之情,更是革命战士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人性光辉在闪耀,这种情感光辉必将永存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真实点滴记录革命先辈钢铁般的信念
《八月桂花遍地开》创新运用了多种视听手段,出现的自述、回忆录等真实再现了革命先辈在革命年代的真情实感、经历的苦难与光辉。开国大将萧劲光在回忆留学苏俄那段时光时,写道“我们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在街上站岗,星期天还要做工。那时真是饿得难受,我们的课堂在四层楼上,上四层楼真是困难啊,一步一步慢慢往上挪,中间还得休息几次......”共和国将*的董洪国在晚年回忆录里这样写道:“我是旧社会里被人瞧不起的穷孩子。年12月出生在牛食畈,家里一无田,二无地,只有三间破草房。全家十口主要靠打草鞋谋生,我们年复一年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立夏节的第二天,农会红旗又一次高高飘扬在牛食畈关帝庙前,我参加了赤卫*,背上土枪,成为地方武装的一名战士。”金寨县南溪镇人滕海清,在鄂豫皖苏区突围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时战事正紧,部队伤员逐渐增多,为了轻装前进,*部不得不决定营以下伤员就地遣散,我也在遣散之列。部队撤离了,师部秘书长临别前,把10块银元放进我的衣袋时,我哭了,我说‘我不能离开部队,我还要革命!’。可是没办法。后来,我就拄着木棍,吊着右手,像个叫花子,忍饥挨饿,一步一步地追赶部队。大约走了将近一个月,在秦岭山区,我终于赶上了队伍,回到了战友中间。”
肖全夫将*在回忆红一、红四方面*胜利会师的场景时,写道:“这天拂晓,东方泛起玫瑰红,启明星还在眨巴着眼睛,会宁城门口出现了许多红旗,这是一方面*的同志们,正在那里期待着我们的到来。他们中的首长和同志们,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迎了上来,紧紧地和我们握手,热烈地和我们拥抱。面对此情景,我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那百感交集的心情,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大量的实际情况以日记和回忆录的形式保存和记录了下来,这使得我们这些未经历过战争时代未经历过革命洗礼的当代中国青年深刻认识到日记中的艰难困苦不仅是文字、是声音,更是振聋发聩的强音,这是革命先辈承载了他们坚定革命信念的记录,是可供查阅的红色记忆。这更加激励我们珍惜当下,不惧困难,投身于新中国伟大复兴事业当中。
团结就是力量,*民一体共同将那黑暗打倒,取得革命的胜利
这是人民的胜利,在英雄的红色儿女艰苦卓绝不懈奋斗下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其中离不开英雄的金寨人民,*民一体,纪录片在兼顾开国将*智慧谋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民团结。开国将*肖选进,16岁那年在战斗中被子弹贯穿胸肺,被送到农户卢天元家养伤。不幸的是敌*侦知到了该情报,包围了该地。就在肖选进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卢天元妻子勇敢机智的假造屋中有瘟疫之状舍命相救。原中国工农红*第28*战士、上将万海峰提起八十多年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时,他百感交集:“对大别山有感情,那个坚持不光是共产*人在那里干,那是有千千万万老百姓保护我们,那些伤员、病号怎么藏好、躲好,全靠老百姓。”可以说共产*人与百姓的*民鱼水之情感天动地,在这段艰难困苦时期织起了抵抗反动分子的保护网。在河南新县鄂豫皖首府纪念馆,根据史料复制了毛泽东写给徐海东的一张借条。片中以角色演说再现了当年毛泽东向徐海东打借条的情景:“海东同志,你好!因部队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两千五百元”。徐海东:“我对毛主席是真诚地拥护和热爱的。当杨至成同志拿着毛主席的条子,要二千五百元钱时,我把供给部长找来,问他还有多少钱,他说全部七千元。我说留下二千,其他五千全部送交中央。当时我认为,一个共产*应该无条件地服务中央。”在片尾花絮里,一张特殊的借条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借高河村李大娘苞谷五斗,食盐三斤——工农*手枪连,甲戌年冬月十三日。”毛主席的借条、河南省卢氏县兰草村村民一直珍藏着的借条,无一不是显示出“我们的*队为什么能打胜仗”,因为“我们的部队是团结的,我们的*是团结的。”“没有人民,就没有革命今天的胜利”。这就是在诠释着这样一个真理,即团结就是胜利,正是在跨越万水千山的寻访中,展现着革命者筚路蓝缕的征程,显示出中国共产*赢得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中国共产*百年诞辰之际,通过《八月桂花遍地开》走进金寨,走进红*根据地,走进漫漫长征,走进抗日战场,走进为新中国奠基的那段极不平凡的岁月,充分激荡起你我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感叹今日之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更应感慨你我红色儿女,身具红色基因,更应奋发图强,让我们携手传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建设美好祖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扫描
1.二十种杂粮大揭秘,受用一生!
2.夏天,千万别把“湿气”当上火!教你几招绿色祛湿法~
3.一种野菜治一种病,为家人收着!
4.李时珍:流传千年的“妇科圣药”,每个女人都需要!
5.中医一绝:药用真菌治癌有奇效,“带瘤生存”并非神话!
6.6.25拒绝冷漠与歧视,就等你了!
好消息(版权归本
一首红歌,一个故事
一首红歌,一段历史
一首红歌,歌唱祖国
相信很多人都会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
那你们知道这首革命歌曲
背后的故事吗???
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金寨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被誉为红*的摇篮,将*的故乡。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先后有10多万金寨儿女投身革命,金寨县先后诞生了多支主力红*,走出了59位开国将*,是全国第二大将*镇。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地便是安徽省金寨县。立夏节起义的胜利,让贫苦的百姓翻身得解放,为了表达百姓的喜悦之情,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编写了一首歌唱苏维埃的歌曲。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当时是农历八月下旬,正值桂花飘香的金秋时节,罗校长触景生情,创作了著名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源自大别山民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在中国全国多个省份传唱的民歌,采用《八段锦》曲调,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人民群众唱着这首歌参加红*,红*战士们唱着这首歌去战斗,由于曲调优美、歌词生动,这首歌很快就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传开了。后来,伴随着红*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虽然我的意识已经模糊
但是我的记忆依旧清晰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开国少将方子翼,安徽省金寨县果子园乡佛堂坳人,是空*建设历史上的一位功勋人物,14岁加入中国共产*,21岁开始学习飞行,是红*历史上第一个飞上蓝天的飞行员。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在方子翼将*病重昏迷之际,闫荣安作为家乡的代表去看望方子翼将*,他俯身握住将*的手,在将*的耳边说道:“以前我每次来,您都要说罗银青教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故事,您还记得吗?”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就在这时本还在昏迷中的将*,眼睛亮了起来,用力的握住了闫荣安的手,眼泪从将*的眼角滑落了下来……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在这些革命前辈的记忆中,《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对于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听到这首革命红歌便会产生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不仅仅记在了他们的脑子里、心里,更深深的融进了他们的血肉之中……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唱红歌,是对思想和灵*的深刻洗礼;唱红歌,是对革命传统的集体重温;一首红歌,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