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格物案例老城改造,如何避免ldqu
TUhjnbcbe - 2021/2/24 17:32:00

9月7日,“成都年桂花巷内桂花树全被砍”的新闻上了热搜,网友纷纷表示惋惜和愤慨:“居然都砍掉,太过分了!”“心疼又气愤!”

桂花巷位于成都市核心城区,是一条近千米的小巷,离著名的宽窄巷子景区,仅有一街之隔,清代时称“丹桂胡同”。以前道路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桂花树,每到金秋时节,桂花飘香,悠闲的市民坐在桂花树下赏花纳凉,享受成都独特的慢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9月7日晚,当地有关部门表示,桂花巷正在开展街道综合整治施工作业,同时对外公布了改造设计图。但该设计图却遭到了附近居民的吐槽:千篇一律的改造,这个巷子哪里还有以前的味道?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何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又保护好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是各地在片区改造时亟待解决的难题。

01

“自下而上”,保留城市文脉

来到六朝古都南京,沿有着年历史的中华门城墙向东走,就进入了秦淮区老城南门东地区。“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曾经的城市辉煌和历史纵深感在这里俯仰即是。

这一区域内的小西湖片区历史文化悠久,承载着老城南记忆,但也历经风霜,破旧衰败,亟待更新。

过去的小西湖片区图/秦淮发布

年,一轮以“小规模、渐进式”为特色的改造行动在此展开。原本老旧斑驳的街巷和房屋,颜值悄然提升,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在共商、共享的微更新过程中,保留的不仅是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民居、老街巷肌理,还有与原住民共生的烟火气。

小西湖片区属于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是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该片区串接夫子庙与“老门东”历史街区,形成了门东地区中轴线。片区保留了传统建筑空间格局,街巷宽窄不定、蜿蜒曲折,无规则延伸自然形成的街巷肌理,串联了两侧风貌建筑,形成了毗邻关系复杂的江南民居式院落。

改造前的小西湖片区图/秦淮发布

10年前,这里由南京市秦淮区*府开始对这一片实施改造建设,保留下了各级文物、重要历史建筑、古树、古井,留下大部分街巷肌理,但先搬迁后改造的方式,造成了大量原住民未能回迁。

“老门东”历史街区图/南京周游

人气虽旺,缺了原住民、烟火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到了做小西湖片区规划时,南京主动调整过去“自上而下”的策略为“自下而上”的更新。南京市副市长邢正*表示,“自下而上”的更新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共谋共商,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迁出的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或自住或租赁,建设单位根据建筑完损程度进行适当修缮整治。一改过去“留下要保护的、拆掉没价值的、搬走原有居民”的操作方式。

改造后的小西湖片区图/秦淮发布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韩冬青从业时间很久,却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反向操作”。“高校设计专家和志愿者团队合作,走进百姓家门一起看现场、谈方案、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实施路径。

“自下而上”四个字弥足珍贵。长期跟踪老城南改造更新,文史作家薛冰感触很深,10年前南京启动旧城改造,老城南一片“拆”声。“其实,建设性破坏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我很高兴,小西湖决定留下原住民和烟火气,弥补了老门东的遗憾。”

如今的小西湖片区图/秦淮发布

如何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又保护好历史遗存,延续城市文脉,是小西湖片区改造时着力解决的难题。经过前期工作,小西湖片区原有的户居民中,有半数左右没有选择迁走。韩冬青在充分调研走访之后,提出了“逐院落改造”方案。即将片区划分成15个管控单元和个实施院落,“一院一策”徐徐推进,成熟一片再改造一片。

韩冬青团队根据院落空间位置和内部结构,设计了一个“共生院落”的方案——老屋院落一分为二,一半用作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一半作为居民生活用房,创业者与原住民共处同一屋檐下,改造后老陈将拥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如厕、洗澡不便等问题也随之解决。

改造一新的共享花园

图/宜居南京

今年7月以来,南方累计降水量之大、梅雨期之长、覆盖范围之广,历史罕见,小西湖并未发生明显积水。居民们说,这多亏了前阵子刚铺好的“微型管廊”。

“小西湖改造最大的价值在于探索出更加明确和可操作的路径,找到了在改造和更新中延续城市之*的平衡点。”韩冬青说。

此外,马道街29号被改造为一座临街咖啡屋,整体风格保持历史感又兼具时尚气息,还没开业就成了“网红景点”,吸引游人前来“打卡”。

小西湖历史风貌区箍桶巷沿线旧貌换新颜

图/秦淮发布

韩冬青说,当*府、居民和社会资本协同努力,留下的不只是院落形态、街巷肌理,更会留住原有生活方式、生活传统。

据了解,未来这里引入的商业业态,不仅注重保留老城南味道,也注重业态形式“以静为主”,布局充分考虑群众生活需求,以求和谐共处。

02

延续文化,老街坊变成“新地标”

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考察

图/人民日报

如今,以永庆坊为标志的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在老城微改造的精雕细琢中,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可以说,永庆坊改造,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

年,广州市施行城市更新办法及配套文件,提出“微改造”理念。因拆迁问题困扰了10年之久的恩宁路改造被重新提上议程。随后,一场“*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更新改造在永庆坊展开。

永庆坊图/广州印象

微改造,“删”掉的是破败,留下的是记忆,下的是“绣花”功夫。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永庆坊改造杜绝大拆大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力求“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从永庆坊一期到年12月启动的二期,“绣花”功夫体现在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点点细节中。

改造后的永庆坊图/广州吃喝玩乐

为保留麻石路的初始面貌,同时兼顾下水道排污,施工人员把麻石整块挖开,重新铺设管道后再恢复原貌。骑楼修缮过程中,木框琉璃窗都尽量原汁原味保留,重新刷上油漆;旧门窗缺失的,按照外立面风格新装门窗;牌楼上的雕花彩塑均为原来保留,微改造时重新上色……

麻石路图/人民日报

永庆坊周边的恩宁路、宝源路、丛桂路、龙津西路、多宝路、蓬莱路等道路沿线,也重新铺设了深灰色的人行道花岗石、盲道及路缘石,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岭南特色风貌。“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间环境基本保留下来了,比起大拆大建不知好了多少倍。”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调研员江伟辉介绍。

在建筑里面,传统的人文记忆也延续未断。永庆一巷13号,是武术家、影星李小龙的祖居,上世纪40年代由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所建。

李小龙祖居图/广州微公众

如今,这里还原了建筑肌理,修缮一新,还附设了医武馆。参观者不仅可观赏李小龙祖居风貌、观看李小龙电影片段,还可体验中医骨科治疗。

连接一期、二期的粤剧博物馆边,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正在建设中,已有广彩、广绣、醒狮等10位非遗传承人签订合同并全部进场装修,今年8月向游客开放。

永庆坊的活字印刷体验馆

图/人民日报

不仅如此,改造后的永庆坊,为青年创客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土壤。已开业运营的永庆坊一期吸引了近60家文化创意、精品民宿、创意轻食、文化传媒等商户和企业,成为青年创客的聚集之地。

现已成为广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永庆坊,协助园区近10家青年创业商户申请到相应*策扶持。

如今,永庆坊一期已成为广州网红打卡地,咖啡店、文创店、民宿等吸引不少年轻游客。去年最高峰时,工作日平均吸引游客约0人次,周末达人次。随着年轻人的到来,老西关又透出了青春气息……

03

文化才是城市的灵*

历史长河滚滚而过,给一座又一座城市留下了诸多文化印记。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老建筑、老街区,作为城市的“有形历史”,展示着其一脉相承的味道和“腔调”。“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如果没有这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城市便成了无根之木,再繁华新潮也没有了灵气和“来处”。

成都宽窄巷子图/宽窄巷子最成都

古建筑、老街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坐标作为记忆传承着城市的气度和底蕴,讲述着历史风尘中的沧桑往事。

然而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老城区、老建筑、老民居等的存在和保护,似乎又与城市气韵的更新迭代摩擦出不和谐的音符。特别是一些老城、老街基础设施落后、面貌古旧破败,与日新月异的新风景、新容颜、新规划格格不入。

因此,几年前,各地的拆迁改造比较多、规模也大。然而,对老建筑、老街区一刀切地拆掉重建,很容易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极大地伤害了传统、记忆和乡愁。盲目攀比,争当“第一楼”,胡乱山寨“洋建筑”,“重新城、轻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使得很多地方出现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乱象和怪象。好在,如今历史文脉传承的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府的角色在变,治理的模式也在变,如何实现更人性化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重庆洪崖洞图/洪崖洞

首先,应当明确“旧”与“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处理好这一矛盾,需要把握好“度”,既不能过度开发使难以存续,也不能打着保护的旗号哪都“不许碰”“不能动”,使其丧失活力,因地制宜才是硬道理。

其次,要科学规划,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一方面强化“活化”意识,让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要重视“原住民”的感受,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让更多居民愿意让古老遗产留下来并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参与者。另一方面,坚持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在延续历史气韵的同时,用新方法、新手段讲好历史文化故事,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

上海豫园图/乐游上海

此外,还要切实提高全社会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只有让保护利用古老文化遗产的成果惠及更多人,让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与人的发展有效互动,才会提升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更热爱历史遗产,从而形成人与历史、与自然、与城市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宜居城市,需要文化遗产与人和谐共处,需要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敬畏和尊重。只有从一砖一瓦、一花一树出发,从一条老胡同、一座老民居做起,不大拆大建、不急功近利,用微改造等“绣花”功夫,为“老宝贝”重新聚拢起人气和名气,才能让普通城市居民找到对其历史根脉的归属感。

END◆本文信息源自四川观察、瞭望杂志、文化和旅游大数据◆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

顺承文旅行业在新技术时代将井喷发展的大趋势,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于年初由全国知名公共文化专家符湘林先生联合多位业内大咖共同发起成立。

研究院以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助力文化品牌建设为使命,广泛集聚各类专家学者、专业机构,打造“平台式”“一站式”新型文化智库,为各级*府部门和文创企业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包括顶层设计、评估督导、资源导入和项目合作等。

目前,研究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文化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兴智库机构,业务涉及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四川、重庆、云南、福建、海南、新疆等地,深受业界好评。

联系方式

1
查看完整版本: 格物案例老城改造,如何避免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