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人的理想生活,少不了它
TUhjnbcbe - 2021/2/20 17:32:00

“中国人的理想生活,少不了它”

它是啥?

我怀疑,看了封面进来的小伙伴儿,

多半以为是猫。

好啦好啦,喵星人固然可爱,

但咱们今天要说封面里,喵星人的背景环境:

院子。

90后的居住体验是特别的,

大多数人都在平房里度过了童年时期,

然后拆迁或者家里条件变好,搬进楼房。

当这些人回想童年时的住所,

不约而同的都会先提起——

有地窖、藤椅的院子,种了果树蔬菜的园子;

除了自家院子,

还有家家户户围起来形成的“大院儿”,

在大院儿里,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泥巴跳皮筋,

大人们打牌聊天,老人们喝茶跳舞。

好像,和住在平房的那些不便利相比,

这些闪光点更值得记忆。

院子只是房子前多出来的一块地方么?

不。院子既有中国文化美学的意义,还超实用!

城市化的当代,在中国,还能看到院子么?

当然了,院子在减少,但它还没消失!

不信?一起来看看院子的美妙吧!

01左中括号院子:深藏着中国文化美学左中括号

说起庭院,

大可至国家之“廷”,小可至民居之院。

国人挚爱数千年的庭院,

隐藏着华夏民族的心灵密码和文化智慧。

↑苏州拙*园

字解析

《说文》曰“廷”为:“廷,朝中。”

段玉裁注:

“古外朝、治朝、燕朝,皆不屋,在廷。”

↑小篆“廷”与“庭”

廷是室外平地,

“庭”是在“廷”的基础上加了“广”字。

“广”代表了单坡屋顶,

说明此时庭已有建筑围合了,并且有一边开敞。

而“庭院”可以理解为一种空间。

《玉篇》中:

“庭者,堂前阶也”,“院者,周坦也”。

由此,庭院可以理解为:

由建筑与墙围合成的比较私密的空间。

有家必有庭

任何一种建筑模式的产生发展

都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庭的产生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以核心家庭为单位的分居居住模式。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建筑复原图

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核心文化,

家的防卫功能需要决定了

采用庭这一内向性的空间形态。

故宫的结构

“家国同构”思想则导致

国家的建筑类型(宫、庙、郡)

也采用了家的空间形态——庭。

庭院的形态渗透到传统建筑的各个层面,

涵盖了包括公共建筑的各种建筑类型。

和谐尚礼

“礼制”作为中国传统人格行为指南,

将“人-家-国”这一系列联系为一整体。

北京故宫

在礼制的社会系统下,

百姓各安其职、尊卑有序,使社会稳定和谐。

因而中国传统庭院的布局、结构受“礼”的影响,

有明确的等级区分、森严的秩序和制度。

于是有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所谓

“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的布局,

北京四合院

天人合一

在儒家看来,

“天”指的是道德的本源,

“天人合一”则是除去名利、欲望的蒙蔽,

而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我国的传统庭院尤为重视:

寓义于物、以物比德,

如在传统庭院中被广泛种植的

“梅、兰、竹、菊”,就被看作“四君子”。

扬州个园

而道家所理解的“天”是自然,

认为人类与自然具有统一性。

因而在中国传统庭院中总是

把建筑、山水、动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

合理地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创造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艺术体。

折射在园林上,便出现了

“宜亭斯亭、宜榭斯榭”、

“高方欲就厅台、低凹可开池沼”的造园手法。

禅学意境

中唐时期,

禅宗思想逐渐融入到中国庭院的创作中。

使得“以小见大、咫尺山林”备受推崇,

将庭院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禅师的诗句里,

我们似乎听到了四季走过院子的步音。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中国寺庙庭院随着佛教东传日本后,

又演变为日本园林中的

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等,

更见中国庭院智慧的影响。

02左中括号院子:饱含中国人对生活的向往左中括号

说了这么多文雅的,

咱再来说说“通俗”的。

为什么说,

院子是中国人理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院子啊,不仅美,还真的非常实用!

,一场疫情,

让很多人被迫宅在家里很久。

你的宅家生活都有哪些娱乐活动?

做凉皮炸麻花、玩手机看电视。

时间久了心情特别不畅快?

我们幡然醒悟:

原来有时间有空闲的生活也如此乏味!

可如果有个庭院,或许呆多久也不会无聊!

春夏赏花看草,喂喂鱼,

摆上一席茶桌,喝喝茶,看看书~

秋冬晒晒太阳,呼吸点新鲜空气,

自己家不需要戴口罩。

想什么时候活动筋骨都可以,

跳绳、健身、散步……

不用担心楼上楼下的噪音问题。

活动不止运动:

热爱园艺,可以给花草翻盆修剪;

喜欢种菜,理理杂草施施肥;

想吃顿好的没办法下馆子?

摆上烧烤架,丰盛的大餐就马上享用!

远离城市的喧嚣,

留给心境一爿自得其乐的清净之地。

栽竹植桂、执盏品茗、饲鸟养鱼、

宴饮对弈,游鱼戏莲。

或是辟地种草,花木成荫,

设几处小亭,几处茶室,闲时望月,无事论禅。

这便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

03左中括号现在还能看到的中国院子,啥样?左中括号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

见惯了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

就愈发地向往粉墙黛瓦和一方庭院。

现在,中国人的房子,还有院子么?

有的。这就领你看看!

1.

在一片梧叶一地秋的季节,

我想闲居在苏州的庭院里。

苏州的庭院,

中国人最诗情画意的院子,

匠人们精心打造的“室内桃源”。

一座院子,

便将苏州的小桥流水、

亭台楼阁、山石清供融于一体,

布局精妙,移步异景,别有洞天。

闲时将桌子摆放在桂花树下,

与三五好友饮酒喝茶,谈天说地,

感悟生活的本真含义。

倦时坐在椅子上,看天上云卷云舒,

看角落里的几抹枫叶,

晕染着秋天的色彩。

雨打芭蕉时的苏州庭院,

仿佛是回到梦里姑苏的入口。

2.

在萧瑟渐凉的季节里,

我想在北京胡同的四合院住上几天。

老舍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而北京最闲情逸致的秋,

在那些浸染着岁月的四合院里。

夜里一场秋雨过后,

早晨起来,推开门,往院子里去,

你会看到院里的花沾着水珠,

地上落满一地的*叶子。

而又红了些的柿子树,

被果实压弯了腰伸出了院子。

其实不止是秋天。

北京四合院聚集的胡同里,

有着帝都最浓郁的人情味儿。

下面插播一条真人真事:

小皮在北京的胡同里,一手端着面茶,

一手举着手机,拍飞来飞去的鸽群,

在我旁边停自行车的大哥超自然的跟我打招呼:

哟,看鸽子呢您!

3.

在满地银杏叶的季节里,

我想在银杏村院落里慢度时光。

深秋时节,云南腾冲银杏村,

满村尽带*金甲。

高大的百年银杏树,

就像在院子里撑起一把金色的巨伞。

一阵秋风吹过,

金色的叶子便将整座院子铺满;

住在这样的院子里,

哪怕只是就在银杏树下,

看看书,听听音乐,喝喝茶,

都觉得舒坦得不行。

以一种特有的节奏,

让城里人细味着“慢生活”的魅力。

4.

在丰收的季节,

我想在徽州农家体会秋晒的喜悦。

院子外的大片山林,

层林浸染,枫红叶*

而院子内的这一方小小天地,

橙红橘绿,充满了晒秋的喜悦。

在徽州农家人的

屋顶上、院子里,门前空地、

玉米、南瓜、茱萸、辣椒、灯笼柿,

各种果实你方晒罢我登场。

那些或悬挂或晾晒起来的农作物,

就如同一面面彩墙;

严严实实堆起来的玉米,

就像一座座金色的圆塔。

5.

在草木*兮雁南归的季节里,

我想在大理洱海畔小院子里晒太阳。

在凛凛冬日里,仍然想要沐浴阳光?

想要看湛蓝的天和水,

想要满院子灿烂的花?

大理绝对能够满足你的愿望。

最好窗外就能看到洱海,

看到从西伯利亚来的候鸟漫天遨游。

清晨,去院子里浇浇花,

看小花狗摇着尾巴,草丛里打个滚。

日午,躺在藤椅上,

听几首喜欢的歌,睡个午觉。

傍晚午后,看书发呆,

渴了就喝喝茶,倦了就遛狗逗猫,

把简单的日子,过成一首美好的诗。

6.

在大雪纷飞的季节里,

我想在东北雪乡蘑菇屋的院子里泼水成冰。

这里的房子很奇妙,

像从雪地里生长出来的蘑菇屋。

这里的院落更奇妙,

你可以拿它当天然大冰箱。

冻柿子、冻梨、冰淇淋、

囤好的冷冻零食,放在院子里就可以。

五颜六色的食物在洁白的雪地里,

烟火气十足。

雪国的院落当然少不了梦幻与乐趣。

清晨,接上一壶热水体验泼水成冰的魔法;

阳光强烈的中午,在院子里用积雪堆个雪人儿;

下午四五点进入黑夜,

点亮红灯笼,瞬间进入童话世界。

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都希望拥有一方自己的院子。

郑板桥就说过:

“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

门内多栽竹树花草,

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

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中国人的院子,

是一个时间的容器,

锁得住风景,盛满着闲情,

容得下肉身,安放得了心灵。

懂院子的人,一定懂得生活。

所谓闲居,大概就是

“一方庭院深幽处,半卷闲书一壶茶”。

这样的院落,

寄托着我们的美好期望,

也契合了国人内心深处的向往。

你在家乡的房子里,有院子么?

你愿意在旅途中,留心看看那些奇妙的院落嘛?

▽嗨皮士旅行是谁▽全世界最嗨旅行团队,致力于年轻人的深度体验式旅行。全程深度探索,带你体验未知的喜悦与激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人的理想生活,少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