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混淆了机会和机遇之间的差别
到底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创造了历史?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的老家是桂花之乡,有段时间,粗的桂花树一株可以卖几千甚至上万元,刚长成的也能卖元左右,于是很多人开始跟风种植桂花树。
待桂花树长成之时,受城市建设和楼市行情的影响,桂花树卖不动了。
没办法,乡亲们只好等待每年秋季,把桂花收集起来,卖一个微薄的价钱,算是作为投资的回报。
很显然,大家的投资基本上打了水漂。
但这只是诸多商业投资中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案例了,它有着极广泛的代表性,也是人们经常犯的错误。
▲投资多万种桂花树
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屡屡出现呢?
通过案例追溯,我们不难发现:人们错误地把机遇当成了机会。
机会是指未来可能出现的、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动机的某种有利情形。一旦有利情形出现,机会就会成为现实,机会就成了事实上的机遇。
由此可见,机遇是机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虽然机会和机遇无所不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预见未来,并提前布局,当机会发展为机遇时,机遇正好与能力相遇,成就事业是必然的,淘到第一桶金的往往是这一类人。
但大多数人只有到了机遇期才幡然醒悟,才开始布局能力。
最后的结果就是,能力虽成,但赶上的可能是机遇的末班车,甚至与机遇无缘。
这种情形下如果还能延续事业,唯一的可能就是——在他所处的风口,风吹得足够长久。
▲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的机会是不一样的
3创造机会,而不是抓住机会
一般来说,机会都存在一个机会窗,机会窗大致分为培育期和机遇期。
培育期就是机遇形成期,如果在培育期发展能力,那么到了机遇期,市场的稀缺性往往可以为投资收益最大化提供可靠的保证。
但是在培育期,机会是不确定的,因为没有足够显性的事实构成市场相信的力量。
而多数人习惯追求确定性,他们只有等到机遇期,看到大量事实,才敢发力跟进,擅长竞争而不是引领,这也就注定了多数人只能是跟随者而非领导者。
当大家还在机遇期后期苦苦挣扎时,少数先知先觉者,早已在寻找下一个风口(机会),并开始变频(新一轮能力布局),等到新的机遇期到来,就华丽转身,捷足先登。
成就大事业者,大抵如此。
可见不谋未来者,没有未来,惟有谋在今天,才能成就未来。
这里有一个思维陷阱,需特别引起注意。
我们经常说要顺应发展趋势,这句话其实具有很大的误导性。所谓趋势转折,就是机会窗已开始出现了拐点,必须及时做出其它选择和安排。
看到趋势,充其量可以抓住趋势延长线所覆盖的机遇,只有看到趋势转折,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机会,确保事业长青。
▲机会和机遇示意图:事业发展往往是从一个机会到另一个机会跃迁前进的,故看到趋势转折远比看到趋势尤显重要。
4为什么有人前期事业高歌猛进,后期轰然坍塌呢?
因为前期可能有某种特殊性或偶然性,成功逮住了一个机遇期,但他们不具有创造新机会的意识和准备,后期自然无法延续成功。这也是很多企业昙花一现的原因。
这里还有一个悖论:不谋未来者,没有未来;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准确预知未来。
未来只能预测,无法预见。
那些先知先觉者,到底依据什么笃定未来?或者他们是如何为自己创造机会的?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特别用词——创造机会,而不是抓住机会、发现机会或洞察机会。
抓住机会、发现机会或洞察机会,这更多是一种客观存在,想机会如果是这样,怎么就降临到自己身上?成功岂不太过容易?
机会并不像寻找宝藏那样直观,它从来就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确切地讲,机会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存在与存在之间的某种关系,它借助分析但高于分析,是在分析基础上的思想升华。
存在与存在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某种关系,创造机会,就是创造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已经存在,我们就只能称之为机遇,或者说是以往机会的延续。
比如大家看到桂花树很值钱,就把已有的桂花树卖掉,这叫抓住机遇;而当初创造了把桂花树引入市*建设这个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机会创造者,他们必是提前种植大量的桂花树,抢占先机,因此他们才是真正的事业赢家。
▲机会和天上的馅饼一样,是等不来的
5创造机会的本质,是重构新的需求关系
前面我们提到,人是通过模型看世界的,而创造机会的本质,就是在存在与存在之间重新建模,重构新的需求关系,让成功成为可能。
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帮助理解:
1、光伏产品
它可以给人们提供低成本的清洁能源,但bug就是,用电成本和清洁能源未必是人们愿意消费光伏产品的痛点,当痛点不痛,就无法成为人们消费的必然选择。
有企业家就在光伏产品和用户需求之间重新建模,把光伏产品打造成一种类金融产品,通过光伏发电,卖电给电网,从满足人的用电需求变成满足人的财富增值需求。
这个机会被创造出来以后,光伏产品需求大增,企业业绩也能快速增长。
2、南非钻石
钻石被发现后,一直是作为一种炫耀财富的饰品存在。
但19世纪后期,南非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如果这些钻石大量流入市场,钻石将面临大幅贬值的风险。
如何让钻石摆脱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且能保持报价呢?
于是在商人的操控和营销策划下,钻石被贴上了爱情标签,“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了广为人知的广告语。
当钻石与神圣的爱情建立了关联,爱情的价值就决定了钻石的价格。
3、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汽车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汽车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的一种消费时尚了。
其中固然有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驱动因素,但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汽车制造技术已近乎完善,新兴汽车制造企业几乎不可能在这个领域实现超越,所以他们有强烈的内驱力,去重构人们对汽车消费的认知,创造新的消费机会,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汽车正是在这种内在商业动机的张力下应运而生。
6先知先觉者,定义了未来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性事实: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商业的本质其实是认知。
几千年来,人类的需求就这么多,但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式却永不穷竭。
当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被创造出来以后,必然带来社会发展新的不平衡,进而引发新的创造。
故而机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前提是我们有能力重构客户的认知,创造一个让客户充满渴望的购买理由。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机会是一种充满心力的竞赛。
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面向机会,究竟应该如何培育能力?
多数人的思维定式是——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和资源,渐进地发展自身能力。
这种由内向外的思维方式,最大的风险是极易错过机会窗,当一些人还在不紧不慢地蜗牛移步,其他人已经神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前面,抢占了大片市场,成功反超。
这种“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诚如我们所知,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所以能力的培育过程呈S型曲线。
▲能力培育S曲线
7那如何解决能力培育周期长与时不我待之间的矛盾?
推荐做法是:保持由外向内的思维方式,目标导向,以目标定资源,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开放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确保机会实现,再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培育的节奏,逐渐置换外部能力。
这种做法有两个优点:
·其一是占领市场在先,能力培育在后,确保了能力的最大化利用,做到机会和能力两不误;
·其二是可以有效避免能力培育走弯路,减少沉没成本,防范经营风险。
还有一种相对稳妥的做法是,快速获得后发优势,也就是在机会窗开启的瞬间,集中优势资源,快速突破,后来追上。
显然,前者适合成长型企业,后者适合资源充足的规模型企业。
成长型企业一味寄望内部垂直整合来慢慢地培育能力,不懂得开放整合各种资源,将注定事业会裹足不前。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先知先觉者,并非看见了未来,而是他们定义了未来。
未来其实是设计出来的,我们本可以有各种版本的未来,但由于他们的设计,我们只好拥有了某种符合他们预期的未来,我们举头抬足,无不留下被人定义的烙印。
比如我们每天成了手机屏幕的奴隶,这也是被人设计的结果。
当然,有能力的话,我们也可以定义别人的未来,更可以定义自己的未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一个纷繁复杂、交叉定义的虚拟现实。
但无论谁定义的未来,未来都不会自动到来,定义未来仅仅是第一步,定义之后,必须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知行合一,才有期望的未来。
因此行动力和定义未来同等重要,没有行动力,任何定义的未来都是空想。
行动力不是英雄的个人行为,而是群策群力的组织行为,因为机会最终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垒成,越是宏大的构想,越需要社会化的集团行动力。
8只有英雄的历史,不可能成其为历史
那到底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已不言自明。
首先,英雄和人民在历史贡献上一定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心力上的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人与人之间的优势互补,才有“人无弃才,物无弃用”和“天生我才必有用”。
所以我们不应将英雄与人民之间的差异过度放大,尤其不应该把所有的光环加之于某个特定的英雄身上。
历史是英雄定义和引领的,历史同时也是人民写就的,英雄和人民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他们之间的关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只有英雄的历史,不可能成其为历史,没有人民,构不成历史的星空。
成就事业如此,成就一国之治皆然。
来源:胡赛雄作品《伟大的思想》第四章《和谐共生》;转自乔诺之声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丨胡赛雄
排版|赵睿
剪辑|庞伟清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