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个外教和她的演讲班,以及留下来的一切
TUhjnbcbe - 2025/2/10 16:26:00

全文共个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在一个静谧的下午,Connie给每个人一张白纸,要他们写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那样的人?

演讲班一直在不断激励他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个“好”的含义是,勇敢的自我表达和追求卓越的勇气。

采写丨徐玉婷

编辑丨F

去年在采访一位毕业生时,我们第一次听说了演讲班。这个“社团”的特殊,或许从它的招募方式就区别于其它。他们会佯装你还需要再经历一轮面试,直到不经意间敲响你的宿舍门,以最热忱的方式欢迎你。

演讲班最初在年,由一个叫Connie的外教成立。开始只是由12人组成的小班(Specialspeechclass),年在保留小班的基础上,扩大为一个40人左右的大班(PublicSpeakingClass)。

有过演讲班经历的校友如今分布各行各业,有人是复旦中美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有人成为罗德学者入读牛津,有人作为俄语翻译在核动力极地破冰船上待了三年,也有人继续投身英语教育。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们也有很多疑问,这个看似训练“speaker”的社团,是什么令他们至今难以忘怀?他们身上不一例外都有共同的影子:习惯用英文名称呼对方,提到Connie的时候下意识地说mom;都在自己喜欢的路上行走;都曾受过一个他们认为“好”的教育。

我本以为这是中西教学模式差异的问题,但发现Connie个人的感染力远甚于其他。与演讲班校友相处过程中,一些问题呼之欲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的?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演讲班,在他们的讲述下,时隔多年,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演讲班曾经的温暖,以及教育给人带来的影响,远比我们以为的更为长久。

▲Connie生前照片

名叫Connie的外教

每年三月是演讲班开班的时间,第一节课的内容基本是固定的。一份PPT和一个视频,都是关于Connie。这段20分钟的视频是授课老师张汨自己剪辑的,曾在年夏天的Connie欢送会上播放过,囊括了演讲班的初创者Connie在这所大学的点滴。他要让现在的学生看到,在自己的学生时代,Connie是如何教学的。

级国际教育学院的王炀琨如今是张汨的助教。前几年作为演讲班学生参加比赛时,提到自己来自江西师大,别人都会询问他是否知道Connie,打趣他是Connie的徒孙,还因为Connie的缘故,给予他许多帮助。

Connie,一个对于如今大多师大人来说陌生的名字。她全名是ConnieGibson(康妮·吉普森),但更多人知道的是Connie,或者Conniemom。

Connie在外研社全国演讲比赛担任了十几年的评委,她在世的时候给世界留下过很多痕迹。她指导师大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第一名,受过国家“友谊奖”的表彰和总理的接见。互联网上毫不费力就能搜索到她的信息,她的儿子以她为名设计了一个网站,她个人的YouTube账号留存她在演讲班的视频;外国语学院有一个书库,里面都是她从国外带回来书籍。痕迹散落在各个角落,多年后我们依旧能据此拼凑出一个人的过去。

这种痕迹也存在于Connie影响过的每一个学生身上。级张汨至今完好保存着Connie留下的笔记本手稿,级商学院钟士明依然留着Connie送给他的玩偶,级曾维欣网盘里留存着演讲班曾经的照片。每一个经历过演讲班的学生,都会记得这么几句话,“whereveryouare,bethere”“pursueexcellence”。

▲讲故事小组去师大幼儿园讲故事的合照

如果要为这些痕迹寻一个发生的契机,那便绕不开演讲班年成立,以及此后12年由Connie的带领。哪怕后来她因病回国、去世,这些痕迹也从未逝去。

12年间,每一个进入演讲班的人都曾在Connie家待过。拥抱,是他们最易提起的词语。这是Connie的招呼方式,她特有的温暖的示意。这种热情美国人间也少有,体验过就无法忘记。汤是他们一定会提到的东西,由金鲳鱼、虾制成的美式浓汤,配上苏打饼干,是他们留在Connie家补习的晚餐。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么幸运。在进入演讲班之前,你至少需要经过三轮面试。选拔面向全校,班上经演讲选拔出的三人,经过中国教师和外教组织的第二轮面试,才会有到周转房Connie家中终面的机会。

招新吸引很多慕名前来的人。在演讲班能代表学校参赛的是少数,大多数人抱着学习的目的。进入演讲班还是一种荣誉,证明你的英语能力得到充分肯定。

Connie的选拔没有明确的标准,她不会以评分的形式来确定谁能入选,但最起码,来到终面的学生,英语底子是好的。她曾说,她选择一个人,是因为看到了“somethingspecialinyou”。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有人在上大学前就看过上千部电影,有人很早就曾为弱势群体发声。

级历史系的吴虚怀至今记得在Connie家终面时的情形。沙发以“品”字形摆放,Connie坐于中间,两侧沙发坐着其他外教,和一同前来面试的学生。Connie给吴虚怀的第一感觉是讲话“中气很足”,但那时已是Connie确诊癌症的第三年。Connie习惯戴着半月形眼镜,最常穿的是缝有江西师大字样的唐装,像个教练样的脖子上挂着计时器。

面试6人一组,三分钟的英语即兴演讲,20分钟时间准备,题目抽签决定,全程英文交流,不然会被严肃地提醒。吴虚怀记得他抽到的题目是林肯的一句名言。

级英语专业的杨佳静已经忘了当时抽到的题目,但她记得自己讲了童年离家出走遇见坏人的经历。在问答环节有老师问起,如果你的学生遇见了这种事,你会怎么教他们保护自己?正好她体育课在学太极拳,她开玩笑说,教他们中国功夫。面试结果最终通过短信告知,杨佳静是少数直接进入小班的学生。

▲曾维欣至今保留的进入小班的通知短信

演讲班上课的教室固定在惟义楼五区一楼。因为Connie的体重,爬楼对她来说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课程一般选在每周四晚上,周五晚小班继续在Connie家学习。不同于选修课,一个学期的学习不会有学分,期末也不会有考核,期间他们会举行各种派对。

单用“社团”这个词去描述,也不能囊括演讲班的所有涵义,况且它也没有一般社团所说的“操行分”。对于每一个在此学习过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定要形容,杨佳静觉得演讲班更像是“membership”,它就像《相约星期二》里写的那样:师生每周赴约授课,开始一场灵魂之间的对谈。

跳出盒子

我一直试图了解演讲班的课程安排和进度,但在Connie的班级里,大家很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外教和她的演讲班,以及留下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