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年年都提倡给孩子减负,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
可是仍有不少孩子每天都要写作业一直到深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正因如此,多数家长和老师都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压力过大。
若是能让孩子尽早减负,不要把孩子压得这么紧,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时间,想必收效会更好。
可是在清华教授吴军看来,上述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若是无法根除以下三方面问题,即使不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孩子们也难有作为。
清华教授吴军认为:“中国孩子不是压力大,而是这大问题”,家长要注意
中国教育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改善的空间:
1、以“课本上教育”为主,在技能以外教得太少
即使现在提倡所谓的跨学科STEM教育,很多家长对STEM教育的认知也局限于“早点学编程”。其实STEM的重点不是学编程这样的技能,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涉及的内容则非常全面。
美国的STEM比赛,基本都是这样的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你不光需要提前去做调查研究,还要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解释和介绍。
2、带着寻求“标准答案”的思路在学习
在中国的考试里,如果你不按标准答案的点来回答,就得不到分数,考试的时候,不少“聪明”的学生都在猜“标准答案”。
这个思维的害处在哪呢?
如果你是一个“追赶者”,比如说“原来的计算机是怎么做的,那我也照样做一个”,这没有问题。
人文学科也是一样,比如我们的每一道历史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美国的历史题常常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好的和不好的,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
所谓“坏”的答案就是直接抄来的,没有证据支持的。所谓“好”的答案,就是从事实出发、符合逻辑的结论,这些结论未必和书上讲的一致,也未必和主流历史学家看法一致。
、把考试和一时的成败看得太重
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那就是美国学校给的成绩(ABCD)是学生在这一个学期里的综合表现。但是中国学校的成绩,基本就是期中、期末考试那两次。甭管你平时混得好不好,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使劲突击突击努力努力,还能得到好成绩。
所以很多学生投机取巧。而期末考试的成绩,在学期成绩里往往只占20%。想要成绩好,必须一直表现都好。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学生这一学期一贯坚持努力地学下来,知识是真的学懂了,哪怕考试会错一点,但是道理基本上都学懂了。
我们的学生呢,可能学完以后,又扔回给了老师。
吴军表示:
首先中国式教育只重视书本教学而忽略了技能培训,很多学霸可能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明白。
最后就是如何来定义一个“好学生”?大部分的家长还是“唯成绩论”,你的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学渣。
那么想要改善这些弊端其实就是要充分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技能。
那么其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是尤为重要,综合来说,家长可以从小来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呢?
美国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儿童通过早期绘画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约0%。
因为,孩子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这些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
在绘画的时候,孩子培养了对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的判断认知能力,这些对右脑智力的开发很有益处。
我曾经请教过美国的创造力心理学专家,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