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北师大二附国际部毕业生差点以为没学上,结
TUhjnbcbe - 2023/7/17 20:41:00
中年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51.html

对于大多数人,包括留学生来说,BarnardCollege(巴纳德学院)或许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一所排名20多的文理学院,还是女校,成为了许多人申请时排出的首选项。

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所学校不单单与ColumbiaUniveristy(哥伦比亚大学)共享课程资源,可以互相选课,还有着独一无二的女校文化,保持着极低的录取率,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学生前来就读。

或许,这样的选择在某些定义下是“失败”的决定,但Julie却在此申请过程中收获了对自己、对文学、对成败的全新认知。或许,Julie在今年申请季中拿到了不少拒信和Waitlist也在多重意义上被定义为“失败”,但是Julie终收获了来自Barnard的认可,让小图标飘扬在自己的手机屏幕上。

申请季本来就是一场未知的旅途,有人因不得而失落,但亦有人因意外之喜而感激不尽。

在二者之间,Julie选择了后者。

高中阶段的学习和选课

择校:为什么是北师大二附国际部?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从小接触国外的东西比较多,加上自己比较偏文科,所以觉得出国留学这个方向比高考更适合自己。

中考分数分,这个分数去不了第一梯队的公立国际,只能在第二梯队和普高里面选。当时觉得如果周边的孩子都是出国留学的,氛围对自己的学习更有利,所以就选择了公立国际部。

没有考虑过民办国际学校,一个是觉得价格高,一个是觉得可能学习氛围也不会太好。

Julie拍摄的校园夜景

课程体系:PGA课程有价值吗?

北师大二附中有不少国际课程,不过只有PGA班是公立国际项目。我们这届有5个班,不到个人,每个班接近30人。我们这个课程要学习普通高中课程以及美国的GAC课程并参加ACT考试,高二和高三可以修一些AP课程。

普高课程和GAC课程含金量对我个人来说比较低,学校对课程要求比较严格,但学的东西对我来说作用不大还会花掉不少时间。

如果可能的话要么去第一梯队国际学校,要么在普高,可以有更多精力花在有价值的课程学习上。

校内学习:好老师也要靠运气

我们的老师一部分是本部派来的老师,一部分是合作公司派来的外聘老师,比如一些AP课老师,也有外教,不是很多,外教流动性也比较大。AP课程都是中文老师来教授,以理科为主,我在校内只上了AP微积分和AP宏观经济学,文科的AP是在外面自己学的。

会有一部分不错的老师,不一定是本部老师,本部老师多半是体制内的。好老师也看运气,跟老师个人修养和能力有关系,有时候非京籍的老师可能更有拼搏精神,会更好一些。

Julie拍摄的校园

电子产品:刻板的管理会限制优秀学生

很多家长觉得电子产品管理严格有利益学生学习。我们学校的手机和电脑使用管理就十分严格、刻板。高一尤其严格,高二高三稍微好一些,但住宿生的管理也很严格。

我个人觉得,比较刻板的管理方式对优秀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限制。

高中很多作业和搜索要用电脑完成,限制使用很不方便;对于本来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讲,给不给他们手机和电脑,他们都不会去学习,真正想学习的人才需要电脑。所以我申请了一段时间的寄宿之后就继续走读了,这样效率更高。

校内升学指导老师和中介机构的平衡

我们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高二可以选一个导师,主要是各科的学科老师,升学指导中心也会有一个老师,也会上一些升学指导课。不过核心作用主要是写推荐信、填表、递交文件,以及提供一些常关于申请的常识性的科普知识,对个人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不是那么大。

我高二下学期找了一家申请机构。我觉得要把机构当作一个合作方,资源需要自己去争取。申请仍然是以我自己为主导,顾问老师会推荐适合我的学校和专业,会帮我来推荐一些夏校和指出文书的一些问题等。

标化准备:自学效率更高

我是高一进入国际部才开始学习托福的,高一上了不到一年的课,后来就不上了。我是那种掌握学习方法之后觉得自学效率更高的人,所以后来主要是靠自学。ACT我们有校内课,不过ACT备考我也主要是自学。

专业选择:摒弃干扰,直面自己

对我而言,找寻专业方向是一个直面自己的过程。

我是个偏科非常严重的文科生,学理工科全靠背,数学基本就是废的,所以一直知道自己肯定是要学人文社科的。

但我身边的人不停地给我灌输商科和理工的就业优势。很长时间内我在“做自己喜欢事”和“做能挣钱的事”之间左右横跳。

高一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会学艺术史或者国际关系,因为这种人文科目有很对口的职业,比如艺术史基本就是对口做研究或者去博物馆做策展人,国际关系的话涉及*治经济历史甚至语言,就业方向还是很多的。

文学一直是我觊觎但是从未觉得自己配得上它的事情。

虽然我喜欢阅读也喜欢乱编故事,但校内外文学相关资源并不多,高中前一直在体制内也没有很多文学创作的经验,尤其用的还是第二语言。

但在经过深层次的自我剖析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性格相对内向,一安静下来就开始从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周遭洞察人性,人格测试和分析小说和剧本里的角色都是我无比热衷的事情,一开始思考这些就停不下来。高二的时候我尝试去接触了五分率爆低的AP文学,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

学文学这个过程让我清晰了一件事,就是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才是最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如果我随波逐流地学商科或者计算机,或许毕业的时候短期内找工作很容易,但是以我的能力如果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的事业的上限是很低的,而且我的优势也就因此被淹没了。

对于申请的专业,一定要多探索,抛开外在的包袱反思自己内心最需要的东西,即使碰壁了也没关系,就像做排除法,最终会清楚,哪些路走得通,哪些路走不通。

关于竞赛活动:形散神不散

我认为申请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元素很多但应该像写散文一样形散神不散。

我们学校的理科活动多一些,文科比较少或者是量级不够。我是偏文科很严重的,所以主要是自己规划的一些活动。我的活动核心是文学和辩论。

我身边文学方面其实资源很少,我就想办法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了一遍。

高二的时候我申请做了PolyphonyLit文学杂志的编辑,在校内开设了文学专栏,专门用于分享小说/诗歌赏析,把自己日常写的短篇小说和是个在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同时还参加了InterlochenArtsCamp的写作夏校。

Julie申请做编辑的杂志

在这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把文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它们不再显得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而是一种引导我们理清纷杂的生活环境和走进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方法。我把文学创作和文学分析的过程和我对周遭的观察,自我的审视结合在了一起,专注写了很多文学和生活细节的联系。

高中三年我做了学校美式辩论社的社长。

一个从创立以来就人少得可怜的社团,每一届社长都要一个人去试验很多的办法去让它存活下来。我的前辈们不光向我展示了他们的激情和毅力,而且会在我害怕崩溃的时候回来帮我。

这种精神和温暖只有在我成为社团中流砥柱的情况下才会持续下去。

Julie参与活动照片

类似模联和辩论这样的活动势必是有精英圈子垄断的。就辩论而言,辩龄和接触到的资源不同势必会有压倒性的优势,即使我为了拿到好成绩在这个圈子里卷得像一个队伍一样去准备比赛也是杯水车薪。

后来我尝试“曲线救国”的策略。

每个赛季我会做大量的研究,把常见的论点研究透之后找喜欢的点延申出去,在自己的稿子里写一个独一无二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尝试的论点。相比于很多辩手对于教练资料的依赖,我在搜索引擎上的深入研究给了我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口。

印象最深是有一次比赛的最后一轮。我的对手在预选赛排第二,经验和资源比我多了不知道多少倍,我也自然而然地输了。但有一件事触动了我。对手比赛结束后很快联系了我,想要我稿子里那个谁也没见过的论点。

当时我就意识到,即使我可能永远也无法进入那个强大的垄断圈子,我也不应该觉得自己不够格。

我喜欢辩论,因为它本身代表的批判和倡导的想法。而辩论作为我的主要活动,它应该有“我”独特性在里面:它对我而言,是思维的游戏,是人生的历练,也是传承的勇气。

高一的时候我还在CTB做过一个有关方言传承的社会学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切入点是粤语,当时结交了几个广东本地的同龄人,一起研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地方语言和文化,这个活动结合我的文书让我的申请形象更立体了,体现了我对人文学科的热情。

Julie参与NSDA活动照片

申请文书:后知后觉的命中注定

我的主文书构思非常的快速,几乎没有迟疑地选择了从我的家庭环境入手,然后写到了童年经历是怎么把我推向文学的。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被离异家庭的经历困扰,父亲*博家暴,和母亲穷苦地相依为命的日子,带给了我很多心碎和痛苦,也给了我思考和超脱的动力。

因为家庭的问题和后来的校园霸凌,我很早就有existentialcrisis,极度自卑,不敢进行一丁点社交,只擅于自我否定。

但也是因为这些经历推动了我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我不甘心因为这些外部因素限制我、发挥我的能力,所以我穷尽一切努力去弥补这些漏洞,追上其他人,证明自己,也因此结缘了文科。

在文学和哲学的世界里我永远能想清楚不同阶段的困惑,清晰地认知自我和周遭,并找到我每个阶段的目标。我的文书也就是围绕着这样的self-actualization来写的。

我的主文书内容大胆独特,文风几乎近似文艺片的vibe,对于其他学校或许感官并不合拍。我申请了18个美国大学,最后独独被被Barnard看上了,也许并不是偶然。

Julie将前往就读的巴纳德学院

来源:blogspot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应该还会这样写。

因为在完成它的时候我就觉得,只有这样的辞藻这样的故事,才能代表我,多改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是我。

申请季我最庆幸的事情是申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写了自己最深沉的思考和遗憾。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个思维输出的过程,如果写东西都没法写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话太委屈了。

所以即使当时我对于主文书的动摇过,觉得把这些经历写出来不够阳光正能量,但我还是相信,文书在名义上是一个展现自己的过程,我不希望它是一个calculation/manipulation的结果。

Julie的毕业典礼

我告诉自己,主文书这六百五十词,每一个词都要有“我”才行。而如果讲述“我”势必会是让人读起来窒息的,那就把这个要求“包容”的包袱扔到AO那里去吧。

这是我的任性。

事实证明,顺着自己性子来真的能保证最后录一个整体风格相对适合自己的学校,毕竟AO比applicants更清楚他们适不适合申请的学校。

申请季:千钧一发的愚人节

我的申请季从多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很失败的。

ED1:西北大学

ED2: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RD院校:Wesleyan,Barnard,BrynMawr,Cornell,Amherst,Brown,Colgate,WashU,Emory,Middlebury,Colby,Wellesley,Hamilton,Bates,UVA,Grinnell,Smith

其中保底院校:BrynMawr

上面是我申请的美国院校,一共有18个。ED1和EDII的阶段选校过于激进,RD又不肯申太低的保底校,到最后被拒/waitlist得血槽都空了,二月份前脚刚被Wesleyan通知参加freemanscholarship的面试,三月底后脚就被它翠拒,发现自己连备胎都不是。

截至4月1号早上七点之前,我申请的学校只剩下三个还没放榜了,其中两个还是ivyday会放榜的头铁学校。就在这个我已经做好了pursuewaitlist,等到八月底的准备,在我的同学朋友们跟我说“UCL也很好”,我的中介也已经在跟我妈妈说“英国学费便宜”的时候,我在北京八号线地铁上开着热点心如死灰地打开了Barnard的portal。

然后发现,原来portal里飘小图标是这种感觉啊。

Julie成功收获Barnard的Offer

致学弟学妹:经验,教训与Tips

一:Schoolresearch不要拖

早点了解每个学校的风格和硬件软件可以非常高效地选校,切忌直接按照usnews排名选校。知乎、CollegeConfidential、YouTube都是了解学校基本信息的好渠道。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各个学校理论上讲最优秀的选校资源应该是去接触一些校友,比如whyschool。

选校是双向地分析学校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的特质跟学校又有什么合适的地方。

比如就我个人来说,Barnard的文科都是强势学科,而且充分利用了纽约这个大城市的优势,跟我这个生长在北京的citygirl+文科生非常匹配。

Julie提到可以做学校调研的网站

来源:CollegeConfidential

二:一定要好好申保底校

我当时非常狂妄地拿一个排名接近30的文理学院当保底校还申了financialaid,现在想想真的是非常可笑。保底校尽量选择大U,文理学院招生人数少而且看重匹配度,不是保底校的最优选择。

三:不要太计较于不可把控的事情

当看到身边的人都已经开始拿到心怡的offer,当家长的焦虑无形中渗透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要记得无论如何,你上大学都是在为自己上,只要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其他外在因素一点都不重要。

作者|Julie排版|Cindy

“竹妈国际学校家长交流群”,基于熟人推荐模式建立,从家长角度分享国际学校信息,交流国际教育热点话题:聚焦于国际教育的择校、申请话题。

文章由“竹妈的国际学校家长圈”(ID:deeptrip)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师大二附国际部毕业生差点以为没学上,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