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吃吃一夜,无吃冻—夜”,苏州人的精致里离不开对自然节气的严格遵循,冬至在苏州的隆重堪比过年,在“肥冬瘦年”的民俗中,老苏州人过冬至,家家家挂喜神像,祭拜祖先,小辈还要到长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一切礼仪都和过年一样,所以称“冬至大如年”。
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苏州人的冬至味道里,一杯适时而来的冬酿酒就是冬至里香甜酒味,更准确的说它是苏州人特有的饮料,人人皆可饮。
冬酿酒的历史很悠久,冬酿酒亦是冬阳酒,小麦为曲酿酒,以小雪后下缸为佳。用桂花、糯米一同酿造的为桂香,用淡竹叶煎汤代替水的,为竹叶青。讲究的还在酒中加木香、砂仁、金橘、梅兰等植物花果。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清人顾禄(-),苏州人,著《清嘉录》专记苏州民俗,有“冬酿酒”一条:“乡田人家以草药酿酒,谓之‘冬酿酒’,有‘秋白露’、‘杜茅柴’、‘靠壁清’、‘竹叶青’诸名。十月造酒,名‘十月白’。以白面造麴,用泉水浸白米酿成者,谓‘三白酒’。其酿而未煮,旋即可饮者,名‘生甘酒’。’沈朝初《忆江南》词注云:‘苏城俱于腊底酿酒,四月中窨清,色味俱佳。’又有‘酒娘新搭杜茅柴’之句。”
桂花冬酿,一年年仅酿一次,苏州人一年才喝一次,为什么称为冬酿?因为每年农历十月酿造,冬天上市,所以又被称“冬酿酒”或“十月白”,旧时农历十月立冬后,吴地农家便开始用糯米自酿米酒,自谦是“杜做酒”,意思是自己家做的小酒。
农家制“杜做酒”,主要原料有太湖糯米、白糖、当年新桂花、栀子,冬至前一个多月开始准备,糯米沥干,蒸熟、打散,放凉后撒上桂花、酒曲,拌匀,放在大瓷盆里,抹匀压紧,用棉被包好,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待到米酒发出甜香,将酒和渣分离过滤,得到的就是自制冬酿酒。
过去苏州人自酿冬酿酒,现在自酿的几乎没有,如今则以沽酒为主。每到零售期,等候一年的人们赶来排队沽酒,能拎上一壶的,如获至宝。如果卖酒阿姨一句“卖完了,明年再来”,未能买到者只得失落而归,为了这一杯三分甜加两分香的冬酿酒,上海人也会专程跑一趟苏州,抢购几瓶桂花冬酿。据不完全统计,苏州人半月间要喝掉吨人以上冬酿酒。
冬酿还有生酒和熟酒之分。老苏州人的冬至味道里生酒的味道,生洒里有酵母,如果不是在冷藏情况下,酵母会持续发酵,味道会发生变化,保存时间在一个月左右,“熟酒”则经过高温杀菌停止发酵,一般可保存三个月左右。冬酿酒“生酒”,瓶身捏上去发软,外观透明清亮,吃口甜,像饮料;出厂三五天的冬酿酒,逐步发酵,颜色微浑,酒精度上升,口感最为爽口香甜;而出厂一周的冬酿酒,瓶体变硬,酒色变浑,口感发酸,就不太好喝了。
拧开坛子,倒出小碗,淡*色的酒液上飘着点点桂花,抿一口,有糯米的酸香也有桂花的甜,这便是老苏州人喝惯的冬至味。冬至前后,无论老苏州人还是新苏州人,都奔向卤肉店和零售店,拎回卤肉加冬酿酒,“冬阳酒味色香甜,团坐围炉炙小鲜。今夜泥郎须一醉,笑言冬至大如年。”在许多老苏州看来,冬酿酒喝过,馄饨一吃,接下来便可期盼明媚的春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