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历代文人讴歌的对象,追求的风骨和精神境界。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傲霜凌寒,一身傲骨,是坚忍不拔人格的代表。兰,色淡香清,生于幽僻之处,乃谦谦君子的象征。竹,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是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典范。菊,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具有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所以,四君子的品格当之无愧成为高雅之士追求的境界,这也就不难理解它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历代文人笔下最重要的题材了。而在四君子中,大约又以梅的意象在诗词中出现的最多最早。
梅花从《诗经》中的《摽有梅》到乐府诗集中的《梅花落》,从南北朝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到初唐诗人卢照邻笔下的“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从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中的“江城五月落梅花”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下“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咏梅诗从未断绝。直到两宋时期,咏梅诗出现了一个爆发期。王安石、苏轼、张耒、卢梅坡、杨万里、陆游等著名诗人都有咏梅诗传世。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却是林逋。林逋的《山园小梅》一诗,被同时代的欧阳修、陈与义、司马光、许顗、周紫芝、辛弃疾以及后世的方回、王世贞、纪昀、李东阳等众多名家高度评价,王士朋更是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雪梅山园小梅二首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大意是:百花落尽后只有梅花绽放得那么美丽、明艳,成为小园中最美丽的风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昏中浮动飘散。冬天的鸟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观看,夏日的蝴蝶如果知道这梅花的美丽应该惭愧地死去。幸好可以吟诗与梅花亲近,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用金樽饮酒助兴。
暗香浮动月*昏林逋是宋代著名隐士,年轻时漫游江淮,四十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喜梅与鹤,自谓以梅为妻鹤为子,一生写了不少咏梅诗篇,这首诗即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这首诗很多人都熟悉,赏析文章也无处不在,这里不做深度剖析,点到为止。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二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占一方小园,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最为世人称道,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而且这一联又是最高明的化用。诗人化用了五代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昏”,原句既写竹,又写桂。但既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也未道出桂花的清香。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就成“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写出了诗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自得其乐,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进步。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中国历代咏梅诗不下万首,为何林逋的《山园小梅》能够独领风骚,成为咏梅诗中的翘楚?《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蒙曼老师说出了她的见解:
其实中国自古咏梅,没都有精神,但是那个梅的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我们看大多数咏梅诗(都表现为)冷香,有战斗性。像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或者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都是把梅跟雪比,它有一种冷艳孤傲的气息。可是你发现没有?当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的时候,他没有把梅和雪放在一起,这个梅的意象其实就更温暖了。
¥版小学生必备古诗75首+文言文阅读训练古诗词75首+80必背文言文全套淘宝月销量¥6¥37.8购买它仍然是清丽的,但是它也是有亲近感的,所以才会引来下一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才会有更下一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梅花可以和蜂蝶起舞,可以和人的精神交相辉映。所以说这两句诗又有非常独特的味道,所以在若干咏梅诗之中,它一下子摘得桂冠。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