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暮春,万物都在赶着春日里的最后一波节奏,竞相生长,去完成季节赋予生命的使命。一片花瓣落入诗页,化作诗人伤春惜春的感情基调。
一花一木总关情,那是袁枚笔下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也是高蟾的“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植物有时不仅仅是诗人感情的寄托,它们的品格更是根植于中国人的灵*当中,成就了一段段关于美德的佳话。
而张九龄的《感遇·其一》更是将春兰和秋桂的高洁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惊艳了千古岁月,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感遇·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蒙曼老师曾对这首诗词做过讲解,诗中的“草木”,便是指兰花和桂花,前两联说兰花和桂花各自吐露芬芳,客观上来讲其实就是因为它们开放的时候到了,并没有别的意思。
但在第三联中写道“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居然有一个“林栖者”看到了它们,并且想要跟它们亲近,按道理讲,这应该引起一种知己之感,兰花与桂花就好比是处士,在默默芬芳着,却有人注意到它们,这时它们应该有着一颗感激的心。
可是这首诗并没有落在感激上,而是来了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不管是兰花还是桂花,都体现了中国花的一种精神,正所谓“空谷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无论是有人还是没人,它们都在吐露芬芳,因为芬芳是它们的本心,这才是中国花草应有的气派。
康震老师则从作者的角度来诠释这首诗,张九龄其实是朝廷中很牛的一个人,能够在开元盛世给唐玄宗做宰相的人都是很优秀的,他本身就是文坛宗主,又是*坛上的宗主,这样一位“双料宗主”,之所以写“何求美人折”这样的诗来“孤芳自赏”,是因为这时候他已不是宰相。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罢相,一般史学界认为,这便是开元盛世走下坡路的开始,接下来的宰相便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随着张九龄的离开*坛,一批追随他的贤臣和有理想的文人也都对*坛失去了兴趣。
而张九龄写这首诗也是在表白他的心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盛唐的象征,在一个时代,那些杰出人物、领袖级的人物,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声音,而张九龄,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性、时代性的人物。
而像张九龄这样的贤人君子,他们洁身自好、敬业修德,不仅仅是为了区区功名利禄,更是为了坚守自己的本心。
在今天,我们喊得很频繁的一个口号便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那份“初心”,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有没有活成年少时的自己最喜欢的模样?
初心、本心,这是一个标志性的起点,也是生命中一个永恒的命题。愿你我在生命的漫漫长路上如桂如兰,哪怕独自芬芳,也要坚守本心;哪怕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
(文章素材来源:《中国诗词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