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动物界昆虫纲刺蛾类害虫认识
TUhjnbcbe - 2022/12/26 20:56:00

刺蛾类

(一)*刺蛾

又名洋辣子、*毛虫。多食性害虫,为害杨、柳、榆、刺槐、枫杨、重阳木、茶花、悬铃木、樱花、石榴、三角枫、紫荆、梅、海棠、榆叶梅、蜡梅、月季、芍药、紫薇、珊瑚树、桂花、大叶*杨、丁香、花曲柳等。幼虫体有*毛,易引起人的皮肤瘙痒。该虫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区、农田防护林、特种经济林、果树等的重要害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6mm头胸*色,前翅内半部*色,外半部褐色,有两条斜线在翅尖汇合。卵浅*色,长约1.4mm,-端稍尖,散产或数粒产于叶背。幼虫体长18~25mm头*褐色,体*绿色,体背有一-哑铃形褐色大斑,各节背侧有-对枝刺。茧似雀蛋,长11~14mm。结于树干、枝上,灰白色,有褐色纵宽纹。

2.发生规律

华北1年1代,华东华南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翌年5~6月化蛹。越冬代成虫6月上中旬出现,6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成虫羽化多在傍晚,白昼伏于叶背,夜出活动产卵,有趋光性。每次产卵50~70粒。卵期5~6天。老熟幼虫在树干、树枝上吐丝缠绕,随即分泌黏液造茧。羽化时破茧壳顶端小圆盖而出。第二代幼虫在8月中下旬大量出现。其危害一般较第一一代为轻。

(二)扁刺蛾

除为害枣外,还为害苹果、梨、梧桐、枫杨、白杨、泡桐等多种果树和林木。以幼虫蚕食植株叶片,低龄啃食叶肉,稍大食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食成光杆,致树势衰弱。

成虫体长16mm头胸翅灰褐色,前翅从前缘到后缘有一条褐色线,线内有浅色宽带。卵初产*绿色,后变成灰褐色,长椭圆形。散产于叶背。幼虫体长22~26mm翠绿色,体较扁平。背有白色线。腹部各节有向背向腹斜引一一白线,各节有刺突4个。体侧各有红点一列。茧长14mm卵圆形,黑褐色,常结于树木周围浅土层中。

牛腩、华东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化虾,5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至第二年4月。初孵幼虫不取食,2龄幼虫开始取食卵壳和叶肉,3龄后开始暗叶形成孔洞,5龄幼虫食量大,危害重。

(三)褐边绿刺蛾

又名四点刺蛾、青刺蛾。初龄幼虫群栖为害,啃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呈网状,可使叶肉透明;3龄以后备食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6龄以后多从叶缘向内蚕食,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尽,仅剩叶脉。危害对象主要为梅花、紫荆、桃花、樱花、海棠、石榴、桂花等花木。

成虫体长15mm头、胸及前翅青绿色,前翅基角褐色,后翅及腹部淡褐色。卵淡*绿色,扁椭圆形,长13mm。集中产叶背,呈鱼鳞状排列。幼虫体长24~27mm翠绿色,背线淡蓝色,背面具有两排*色枝刺。腹末具有4个黑绒状刺突。茧长14~16mm宽7-9mm。*褐色,坚硬,两端钝平。在树下松土层或枝叶上可见其茧

在长江以南1年2-3代,以幼虫在树下及附近浅土层中结茧越冬。在湖南..带以老熟幼虫在树下部枝干上结茧越冬,翌年4~5月化蛹,6月成虫羽化产卵。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6~7月、8~9月。初孵幼虫有群集性,4龄后分散为害。

(四)刺蛾类的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防治

(1)消灭越冬虫茧刺蛾以茧越冬,历时很长,可结合抚育、修枝、松土等园林技术措施,铲除越冬虫茧。

(2)人工摘虫叶初孵幼虫有群居习性、受害叶片呈透明枯斑,容易识别,可组织人力摘除虫叶,消灭幼虫。

2.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3.保护和利用天敌

注意保护利用广肩小蜂、赤眼蜂、姬蜂等天敌。

4.药剂防治

幼虫3龄以前施药效果好,可用Bt乳剂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倍液、1%甲维盐微乳剂倍液、90%敌百虫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倍液A2.5%溴氰菊酯乳油倍液、20%氯虫笨甲酰胺悬浮创倍液等。

1
查看完整版本: 动物界昆虫纲刺蛾类害虫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