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古代中秋佳节历史由来, [复制链接]

1#
治好一位白癜风幸福一个家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147938.html

本文原创,侵权必究!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古代中秋佳节历史由来,想必没人全知道

小时候,小编犹然记得八月十五的月亮,银色的月光流淌了一地的家门庭院,整个山谷都笼罩在皎洁的月色中,当时惊呼“今晚的月亮好大好圆啊!就跟白天一样。”大人说,“今天是八月十五”那时,小编全然不知八月十五是什么意思,但感觉那真是个美好的日子。

一、神圣之月

周代以前,已存在月亮神话,古人崇拜月亮,在中秋时已有祭祀习俗,此时尚未形成中秋节。时空转至汉代,月亮祭拜仅为皇家所独有。延至唐代,仍罕见普通民众可拜月的记载。唐初,繁华盛世多浪漫情怀,赏月活动成为一种爱好。八月十五月儿圆,上流阶层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时候赏月。推移至中晚唐,中秋赏月成为公开的风尚,成为全民习俗。

随之衍生,诗人们有了新的题材,记载农历八月十五赏月,或迎月送月的诗歌骤然涌现。“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晚唐诗人殷文圭的诗句,已描绘出中秋团圆赏月的画卷。

二、狂欢之月

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达到顶峰。不仅赏月,还要登高赏月,上至贵族下至平民,即使是贫穷人家就算典当家什换些酒水,也要参与这股潮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各酒店都重装门面、装扮彩楼,以竹竿挑画上醉仙的旗子。只待中午十一二点,各家酒店的酒已卖的一滴不剩。且金秋的虾蟹正肥,石榴、梨、枣、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纷纷上市。中秋那夜,富贵人家可把亭台楼榭装扮得流光溢彩,普通百姓亦早到酒楼占个好位置来赏月。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如云外之飘乐。”这一夜,商铺营业至凌晨三、五点方散,甚至人们狂欢至深夜乃至天明方散。

三、团圆之月

明朝时期,诗情画意的赏月风尚逐渐淡化。中秋习俗不再以赏月狂欢为目的,中秋活动不一定要包含赏月,拜月成为中秋节的重要内容。回溯宋代,男女拜月以求月神赐福,少年求功名,少女求美貌。转回明清,拜月至此演变为女人的专利,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自此,中秋节开始有了亲情的符号,中秋节也正式有了团圆之意与中秋“团圆节”之名,吃月饼也成为了寓意团圆的一项标志性活动。

四、古代的中秋民俗

赏月吃月饼,月饼最初在用以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成为民间馈赠的礼品。渐渐,吃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代表,寓意着团圆美满。流传至今,吃月饼成为最普遍的习俗。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其乐融融,那真是人间的一种幸福。

拜月:每逢中秋夜,古人便设桌摆上月饼、苹果、葡萄、西瓜等以迎寒与迎月神。同时还会将西瓜切成莲花状,在月光之下,把月神像放置在月亮所在的方位,然后点燃红烛,全家依次拜月,以求吉祥。燃灯:中秋燃灯以助月色,大概仅次于元宵节的灯火阑珊。湖广一带自古有塔上燃灯的习俗,江南一带更有船灯的习俗。想象那千盏万盏灯火高低错落的掩映在水中,或与月色星光相应的美景,大概连天上的小仙都想下凡来乐一乐吧。观潮: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关于观潮的详细记载。包括古时的浙江一带,除了赏月之外,还有观潮的风俗。小编能想象天上一轮月水中一轮月,天水皎色相接的美景,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饮桂花酒:中秋恰逢桂花盛开的时节,采些桂花制作成糕点或酿制成桂花酒,饮上几杯,微醺之余,绕齿的萦留之味,可似月上嫦娥仙宫前那桂花树飘来的一阵香。烧塔:传说这一习俗与抗元兵有关。元朝建立后,汉人因不屈于残暴的统治而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以点火为信号,后流传为中秋节的习俗之一。

如江西一带,孩子们会在野外拾来瓦片推成圆形塔状,留有多孔置柴火于塔中,泼以煤油,一时亮如白昼,火星飞吐,红红火火。玩兔爷儿:吉祥物玉兔爷儿又称太阴君,多以泥做成兔形,使之距坐衣着精致如人状。在老北京一带,每逢中秋便会祭拜兔爷儿。到清代兔爷儿转为儿童的中秋玩具,由此反映祭月敬神礼俗的淡化,人情游赏性的突出。

综上所述,中秋节在古人的风俗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小编认为,中华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娱乐玩赏,同时还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风俗符号。正如中秋,不知是人赏月,还是月照人。但愿这轮游览过古今的明月,能够在中秋节里长明不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