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赭麓周评10月14日点评文章桂花飘香 [复制链接]

1#

本期点评文章《桂花飘香》

作者

余炳才主持人

牛双成

一、引子

赭麓文学是一文学自媒体平台,为爱好者搭建文学梦的桥梁。此次点评文章《桂花飘香》。作者来自江南小镇的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里桂花较多,朝暮相处便有了别样的感情和感悟。

原文链接:赭麓文学//余炳才《桂花飘香》(阅读原文,动动手,戳戳我啊!)

(1)主持人开场絮语:

牛双成:江总及各位老师晚上好!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季节里,今晚我们赭麓人又迎来了自已盛大的节日。每七天一次的周评,已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在这里大家齐聚一堂,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没有职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我们只有兄弟姐妹情,共同享受家的温暖。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在不断地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友谊。由于我们的努力,赭麓文学影响力越来越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专业作家、大学教授纷纷加入我们的队伍,一些老师们的作品不断被别的平台转载,还有一些老师的作品被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天上千的超级阅读量也不断出现。我虽然加入咱们组织较晚,但我感受颇深,我这个年龄,积极活跃在这个平台上正是大家庭的温暖感动着我,使我青春焕发,激情澎湃。

今晚我用余炳才老师《桂花飘香》一文做为选文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年轻,生活的压力很大,每天工作繁忙,但这都阻挡不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他每天有空就“爬格子”,他为了写作,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对文学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余老师的精神感动着我。二、这篇文章写的好,描写细腻,形象逼真,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有文有诗,读来流畅自然,爽心浪漫。我说的好不如你评的好,欢迎老师们积极点评发言。下面有请年轻有为的作者余炳才老师闪亮登场,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体会及背景。

(2)作者创作初衷

竹林居士(余炳才):文字是我的爱好,在上学时就爱阅读,总是被各种故事人物,唯美浪漫的描写所深深吸引,读后又总羡慕别人超强的想象力,把古老的文字运用的如此灵动美妙,走入心灵,激起共鸣。是问,要多少的阅读量才能集成如此海量的词文语汇。便把上学时捉襟见肘的饭菜钱,从牙缝中挤出来,买了各种各样的书集,原以为能圆一个心中奇想的梦,结果事与愿违,跑偏了正题,打回村里。从此与文字结下了深厚的情缘,闲来无事就提笔写写,也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随性而为,把自己见到的,想到的,用文字记录。

老家是在江南小镇,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在《山水余村》中已详细描述。正因为自己喜欢文字,又爱整点风雅,喜欢在自家院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草。而桂花在我们村里是最多,房前屋后,郁郁葱葱,四季长青。每逢中秋,花香四溢,飘香十里,醉人心魄。每每上班回家,沐浴其中,感觉飘飘欲仙,特别舒爽。

村里老人又有晒桂花的习俗,用来泡花茶,做桂花糕,泡酒。耳闻目染,感触颇多,就想写一篇关于桂花的文章。夜深人静时,提笔书稿,反复修改,最终定形。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的文字量产不多,只在偷得半日闲时,心情极佳时才提笔书写,因为喜欢所以用心。在接到牛双成老师的邀请,把我的《桂花飘香》选为平台周评,我没有拒绝,而是有些受宠若惊。怀着忐忑的心,愿意接受各位老师的指正和帮助,让我进步更多。在此我斗胆写出心路历程,抛砖引玉,让各位老师粉墨登场,畅所欲言!

(3)文章点评:

王富年:余炳才老师擅长写景,他的文章我看过多篇,如《在清辉淡淡的夜》丶《竹林听雨》、《江南雨》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这次推荐点评的《桂花飘香》更是上乘之作。文章运用了散文的常用手法: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下面我就文章内容谈几点粗浅看法/p>

一、由心入境,先写心情欠佳"牢笼在红尘俗事中一一忘记了初心。可内心的焦躁在每天的忙碌中无法平静……在心伤境忧中无作而为"。“在山林肆意飘飞的山风迎面而来带来阵阵花香,好熟悉的甜蜜味,让我感觉她桂花仙子的幽香袅袅袭来"。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入正题一一"桂花飘香"。“朦胧中似醉若飘的感觉,让我的心变得轻松而没有定力了"。心情由"焦躁"而变得"轻松",缘于闻到桂花的香。

二丶由景入情,作者对桂花的喜爱是融入写景之中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桂花当作"情人"来写,"每到金秋十月,我总喜欢跑到桂花树下,欣赏她的美貌,闻她的体香,让人*牵梦绕,有时忍不住轻轻触摸,亲手感受她那曼妙玲珑的身姿,与之握握手,探知她的那份灵气,用心交流"。"当风过树梢,摇动绿叶花枝……看着仙子染尘,忙蹲下身来将她一朵一朵地慢慢捡起,捧在手心,细心观察,每朵小花都有六七个小瓣,匀称分布,小巧可爱,看着她们满脸羞涩的微笑,心中甜甜的"。作者笔下的"花"哪里是花,分明是自己所爱之"人"。这种情景交融的状物描写没有真正的细致观察,没有真切的生活感受是"生造"不出来的。

三、由情入议,一篇好的散文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要给人智的启迪。作者后部分内容自然过渡到议论之中。″其实在当下纷乱烦躁的世界里难免会有各种不同的遭遇,不管是陌路上的相遇,还是红尘中快意恩仇,都很难再找到与之共呜的回音。……闻到这透人心脾的芳香,可谓梦之初醒,点开顿悟,返还于天地间,追梦与初苒"。写得太好了,回到了"初心",返璞归真。"若论桂花,其实她在众花之中是最不惹眼的,她清瘦而典雅,总是静静地孕育,毫不张扬,直到那一树芬芳聚然袭来,才会让人们满目惊艳……"。以象征手法,以花喻人,赞美了不沽名钓誉,默默奉献的高尚之人。接着又写了"让人无法可忍,无法可视,但又不可不去面对"的反面例子,反衬具有桂花品修的高洁之人。“秋雨过后的森林丶田野留下的都是铮铮铁骨,飘香十里的真人君子″。深刻的寓意,耐人寻味。结尾以自写诗一首明志,可见作者诗文功底深厚。总之,推文对我受益非浅,要学习的还很多,留给各位点评,就此搁笔。

黎晓东:《桂花飘香》,余老师笔下的桂花更美,更香。那山、那水、那阳光,还有江南水乡的村落,都给人一种美的感悟。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乡野田园以及前院后林的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简述以下几点:

一、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篇一、二自然段,写自己的心情“慢慢地等来了夜雨风凉的秋季”和夜色中家乡村落里“那一片片远近的山水淡墨涂抹,在山林肆意飘飞的山风迎面而来,带来阵阵的花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把家乡村落里的寂静与随山风吹来的桂花飘香,描写为“朦胧中似醉若飘的感觉”。让读者似身临其境于水乡村落的别墅之中。

二、《桂花飘香》通过对桂花细致入微的叙述和描写,写“花色金*,密聚而开,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缀满金穗,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耀眼迷人”;写桂花“风来时,香气渐渐浓郁,风去时,香气渐渐淡开,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突出了桂花的“温晴”和香气浓郁,赞誉桂花“情怀品质”的“典雅高贵”。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

三、《桂花飘香》的后半部分用桂花“清瘦而典雅”的品质来抨击时弊,“社会进步了,发达了,可垃圾杂念成堆了,把原有的那份善良,朴实,仁爱丢失的一干二净”。同时,文章以“饮着茶香,就着桂花香,赋诗一首作为结尾,也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牛双成: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桂花香气四溢的季节里,读余炳才老师的《桂花飘香》,桂花的清香不觉更加沁人心脾。

“桂花树的叶子碧绿绿的,两头尖尖,特别茂盛。花色金*,密聚而开,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缀满金穗,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耀眼迷人……”细节描写细腻传神,使人身临其境,优秀的文章,往往都比较重视细节描写。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矿,那么细节描写就如同矿石中的“金子”,细节描写的多少往往影响着文章的质量。

“看看周围的人和周围的事,有时让人无法可忍,无法可视,但又不可不去面对。社会进步了,发达了,可垃圾杂念成堆了,把原有的那份善良,朴实,仁爱丢失的一干二净,满目的利益,满脑子狡诈,何来品修,何来仁爱。真不知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也许是一种淘尽,秋雨过后的森林,田野,留下的都是铮铮铁骨,飘香十里的真人君子……”作者由桂花的高洁而反观现实的几多无奈和纷扰,不由得更加钟情于桂花的高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屈原的香草,陶渊明的菊花,王冕的梅花,周敦颐的莲花,郑板桥的竹子,都精彩着文学和文人的灵*与情怀。可是,是陆草木之花,终究只是社会进步的一种点缀,终究无法安放家国与梦想。

作者的文笔很洗练,语言流畅,品读其文中的引用诗词和作者自赋的诗,感觉作者的阅读视野宽阔、文学素养较高。余炳才老师的文章很美,他对高雅灵*的守望也很美,谢谢这一缕别致的清香。

小小:下班回家的路上,一街两行都是桂花树,因近期西安连日有雨,花谢了不少,心绪好像受了影响。可再次品读余老师的《桂花飘香》,一颗心又变得轻松了,仿佛也闻见了文字里的阵阵芬芳:其一,它“缠绵”“温柔”“醉人”,让“我的心,变得轻松而没有定力”;其二,这“透人心脾的芳香……点开顿悟,返还于天地间,追梦与初苒”;其三,它“静静地孕育,毫不张扬,……品质高贵……”如此的“香”,怎能不让人心情愉悦,诗意满满呢!

第二,印象深的还有这篇文章里,作者在识花香中,也品出了不同层次的人生感悟,这感悟并不是在文后升华,而是穿插在文中多处,读起来还都比较自然,这种处理方法很赞

第三,文中穿插古诗作为过渡和递进层次,也是很好的,让文章也变得更加的诗意,也提升了文章的亮度!

朱双顶:文章的厚度在意蕴。文友余炳才的《桂花飘香》一文正贵于此。我以为该文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借诗赞花,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以两首诗为领段开头,占领赞花之高地,引人入胜,抓人心弦,为细写桂花之美铺笔,最后以自题一诗作结,完美收宫;二是借花达意,寄情于花。在焦躁中,是桂花的幽香,“让我的心,变得轻松而没有定力了”,才有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纷乱烦躁的世界里,难免会有各种不同的遭遇”,是花开花落,便有了“闻到这透人心脾的芳香,可谓是梦之初醒,点开顿悟,返还于天地间,追梦与初苒”;三是文笔细腻,笔随心走。看似随意而为、灵动跳跃,却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是真性情悟花写花赞花,为文章蕴中生辉,让人越嚼越有味。学习了,为你点赞!

朱寿江:品读了余炳才老师的《桂花飘香》的散文,舒心,震撼。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堪称一绝。桂花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国人寓意桂花为“崇高”、“美好”、“吉祥”、“友好”、“高洁”。余老师抓住桂花飘香时形态,对事物的细微观察和独到见解,给人一种诗画相映、美丽高洁的享受。文中借景抒情,喻意人生是个万花筒,千姿百态,芸芸众生,不尽相同。持平常心,做平凡人。文中文字优美,语言流畅,自然真切,寓情于景,深化现实。后面结尾的七律诗(平阳韵),平仄合律合韵,给本文锦上添花。总的来说《桂花飘香》瑕不掩瑜,是一篇上乘之作,余老师文学功底颇深。

最后我赋一首七律巜桂花飘香》以示应和:七律○桂花飘香(平水韵)

树叶藏娇粟蕊*,三秋占尽未张扬。

玉珠得露繁枝茂,林苑凭风数里香。

钟爱霜天弄清影,应邀明月慰衷肠。

情由杯酒酬骚客,君咏雅篇花更芳。

张顺志:读余老师的《桂花飘香》后,体会作者用心去品味桂花醉人的香味,“总喜欢跑到桂花树下,欣赏她的美貌,闻她的体香”,“有时忍不住轻轻触摸,亲手感受她那曼妙玲珑的身姿,与之握握手,探知她的那份灵气,用心交流”领略桂花似醉若飘的风韵。可以说本文是一幅作者的闲适心境的素描,“当风过树梢,摇动着绿叶花枝,让一些桂花飘落,铺满一地金*。看着仙子染尘,忙蹲下身来,将她一朵一朵地慢慢捡起,捧在手心,细心地观察,每朵小花都有六七个小瓣,匀称分布,小巧可爱。”是一种个人的精神漫游。作者调动多种感官,用丰富的想象展示自己心中的独特桂花。“风来时,香气渐渐浓郁,风去时,香气渐渐淡开,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凝神追寻时,若无,不经意的呼吸间,似有。这般*浸心神,宛若上仙天境。”说明桂花的味道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总之,全文清淡、超脱、自然,读后令人胸怀舒适,启迪心灵。

岁月如歌:作者满怀深情地给我们呈现出一篇巜桂花飘香》的好文章。对桂花细致入微的描写可见作者观察事物的细心和较深的写作功底。

我特别喜欢后面几段的描述。桂花飘香“风来时,香气渐渐浓郁,风去时,香气渐渐淡开,远了又近了,近了又远了。凝神追寻时,若无,不经意的呼吸间……”“一个人静静地泡一杯香茶,不用古人那样盖一草芦,自家挺好,就着月光,品着花香,让桂花的清香把我心中的那些无趣和忧愁释淡,把快乐增浓。

饮着茶香,就着桂花香,悠如世外桃源,何人可比,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作者优美的语句和文章升华的描写犹如桂花飘香泌人心脾。读后很喜欢作者这种淡然的处理心态和悠闲的世外桃源生活!

星月:八月桂花香。中秋前后,庭院、小区、花园等不经意间走过,一阵阵浅甜幽暗的香就浮动袭来,哦,忽然恍悟,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了。

“暗淡轻*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描写的桂花诗词里,我独爱李清照的这一首。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香味给人间,给有些萧瑟的秋。

读完《桂花飘香》及文后的那首诗,我似乎更喜欢那首诗一些,“剪叶满枝金粟落,带愁片语玉心伤。”虽说看着细小的桂花带香而落,有些伤感有些愁绪,“几杯清酒曲相问,一纸笺言梦里香。”但是随着几杯清酒、几首小曲儿入心入肠,就让那些无法忘记的初心,无法平静的焦躁,繁忙间的懈怠都随着桂香入了梦吧,醒来后,定会是另一个明媚的天。

随着文字的展开,笔者对于桂花的形,桂花的情、桂花的悟都做了描绘,于天地间的桂香聚合,顿悟君子要清身养性,如桂花般高贵典雅。这是文章所要体现的主题所在。

王晓霞:余老师的散文一向都非常的美,语言很美,意境很美,抒发的感情也很美!本文观察细致,描写到位,感情极富感染力。是我一直很喜欢,自己又写不出来的那种感觉。尤其是下面这一段,是此文中我最喜欢的。“若论桂花,其实她在众花之中是最不惹眼的,她清瘦而典雅,总是静静地孕育,毫不张扬,直到那一树芬芳聚然袭来,才会让人们满目惊艳,可见品质修为是多么高贵。正因如此,我敬佩她的情怀品修,虽说我一时是达不到她的这番境界,但我愿意让自己亲近,达到共享,让自己内心得以升华。”

就文章立意来说,从桂花的品性上升到有些人的品质,并进行对比,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抨击,也是含蓄而有力。

陈一兵:说来汗颜,生于北方的我至今未真实见过桂花的容颜,对其了解的知识也仅限于“吴刚捧出桂花酒”“只有桂花香暗飘过”的粗浅常识,虽后来读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等诗句,但仍流于表面。通过反复阅读余老师的《桂花飘香》,透过作者至纯至美、至情至性的描写把我带进一个我桂花飘香,香飘千里的美丽天地。也充分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对家乡那份炽烈的爱。一直笃信打动人心的文章除了让人感受文字的魅力之外,更能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

马志维: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关于桂花树是陌生的,一定见过,但想不起来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至于它的飘香我感到很遥远。偶尔从《赭麓文学》读到余炳才先生这篇散文《桂花飘香》,却是被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感觉江南水乡小镇的桂花香味飘到了北方古城,内心的焦虑和浮躁也随之而去。说实话,我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对于一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