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战疫纪实北京经开区流调溯源中的花样 [复制链接]

1#

“Couldyoupleasetellmeyournameandyourpassportnumber(可以请您告诉我您的您的姓名和护照号码吗?)”“Couldyoupleasechecktheinformationofyourvaccinationrecordandtherecentresultsofyournucleicacidtests(请您核对一下您的疫苗接种记录和最近的核酸检测结果好吗?)”20日晚,在北京经开区疫情防控8小时工作专班指挥办内,这个正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电话那端核对信息的是数据流调员杜典仪。

当天晚上9点左右,8小时专班指挥办数据流调组在数据流调过程中遇到一名外籍人士,几句沟通过后,接到流调任务的流调员发现该外国友人一句中文都不会讲,这下可难倒了也不会说英文的流调员。得知情况,8小时专班指挥办内的有关负责人立马想到了从英国读研究生回来的杜典仪。

同样是流调员的杜典仪接到任务后,立马拿起电话,快速转换语言,再次拨通电话开始用流利的英语与对方进行沟通。

△杜典仪(右三)。

“沟通后我发现他来自南非,是经开区的一名英语外教老师,虽然不会说中文,但是他的英文却说地非常地道、清晰,为我们接下来的快速流调省去了不少时间。”杜典仪说,流调过程中碰到外国友人,最重要的两件事,第一是能听懂对方在说什么,第二就是按照正常流调流程,用对方也能听懂的语言进行沟通即可,“因为流调过程中需要对方在自己的手机上找信息,比如说消费记录、打车记录、外卖记录、取快递记录,找这些东西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顺畅沟通很重要。”

听到电话这头说着一口流利英文的杜典仪自我介绍后,这名被流调的外国友人没有了刚才语言不通的不知所措,按照杜典仪的问题非常配合地将落位地址、姓名、护照号码、是否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最近一次核酸检测时间、有无去过高风险区域、目前有没有身体不适以及近几日的行动轨迹等信息一一告知。

晚上22点左右,挂掉电话的杜典仪还没来得及喝口水,连忙开始和同事整理刚才的流调信息、查漏补缺、出具报告,然后把外国友人的密切接触者整理出来发给密接组落位,把其涉及的风险点位整理出来发给现场组出现场核实监控……做完这一切,新的流调任务出现,她再次拿起电话,开始了新一轮的流行病学调查。

此时已经是她在这个位子上的第12个小时了。她身边桌上放着的晚饭还一口没动过。

“接到有初筛阳性的报告后,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生命,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疫情传播的风险。”连日来,在8小时专班指挥办内,和杜典仪一样忙到没时间坐下喝口水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每个人都脚步匆匆,紧张地忙碌着。有的手中拿着防疫物资,有的耳朵上贴着电话,有的眼睛盯着电脑……一边是敲击键盘声与拨打电话声相互交织,另一边是流调溯源各项工作顺畅衔接、落地落实。一小时中,这样的场景反复重演。

“整个流程必须分秒必争,我们多抢一秒钟,病毒就少一秒钟的传播风险,群众也就早一秒安心。”专班流调组负责人刘国建说,每个人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以快制快”,深挖细排,抓住黄金时间点做好流调溯源和延续排查,才能更好守护这座城的安全和健康。

专班供图

融媒体中心:刘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