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白癜风患者直面异样眼光西方汽车巨头缘何集体"哑火"
西方汽车巨头缘何集体"哑火"
伦敦消息 ( 马建国)刚刚过去的周末从英国传来了这样一则消息:在得到英国罗孚汽车公司7个多月之后,中国南汽又在与相关方面联系,准备将罗孚脱手。往日风光无限、雄霸一方的罗孚汽车,如今却落得个无人愿接手的下场,这不能不让人纳闷:英国汽车业怎么了?
事实上,汽车业的问题不仅限于英国,近来不断从美国和欧洲大陆传来坏消息:减产、减员!
随着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缩减或关闭分公司的消息,仅在美国密执安州就有将近5.5万人将失去饭碗。美国汽车公司的减员也波及了大西洋彼岸的德国,因为美国的克莱斯勒在德国斯图加特的公司将裁员五分之一。
在奔驰公司,8500名员工的饭碗面临危机。通用汽车旗下亏损不断的欧宝公司已经砍掉了1万个工作岗位;希特勒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创建的汽车城沃尔夫斯堡市也未能幸免于难:大众汽车公司将减员2万。
有人把西方大牌汽车公司裁员减产归咎于亚洲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的崛起,其实西方汽车业裁员减产并非近日之举。
早在1980年、1991年和2001年,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就根据不断缩减的市场需求进行了大刀阔斧地实施了紧缩计划。
虽然每次汽车业都试图通过新的设计和更高的产品质量重振雄风,但结果都坚持不了几年就又开始步入新的下滑螺旋。
数据显示,从劳动生产率来比较,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已经远远地胜过了欧美厂家。在对全球14家汽车厂商的劳动生产率排名中,现代汽车、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占据前三名,第四名是克莱斯勒,而第五名则又是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
西方业内人士说,来自亚洲,特别是日本的汽车厂商在上个世纪就对欧美汽车发动了一轮狂攻,到1999年这股进攻势头有所遏止。现在,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业又在对欧美汽车发起新一轮的攻击。
相关数据显示,亚洲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7%,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则为36%。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发展中国家不断强大的民族汽车产业,也是影响全球汽车市场重新布局的一个新要素。
市场总量相对固定,新的对手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汽车业退让也应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