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厦门理工学院原创话剧舞台上师生共醉 [复制链接]

1#

厦门理工学院:原创话剧舞台上“师生共醉”


> 高教 > 正文


厦门理工学院:原创话剧舞台上“师生共醉”


时间:2015-03-03 作者:中国教育报 来源:


近日,由厦门理工学院师生联手打造的三幕话剧《陪楼》在学校首演。来观看演出的,除了在校师生外,还有厦门市教育与文化界人士。这部由非表演专业学生演出的话剧,却在这些专业人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带着惊奇,走进了话剧《陪楼》的台前幕后。


本土题材小说搬上舞台


古筝轻起,乐音流淌。昏*的灯光落下,旁白娓娓道来,将观众带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万国租界 鼓浪屿。这是话剧《陪楼》开场时的场景。


《陪楼》讲述了厦门沦陷、日*占领鼓浪屿后,侨商龙家别墅里佣人住的陪楼成了难民、抗日分子、地下*的藏身之地,演绎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鼓浪屿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情感命运与家国情怀。


这部戏剧是首届厦门台湾大学生戏剧节中厦门理工学院的展演剧目,由学校 厦理巴人 学生话剧社表演,而剧本由小说《陪楼》改编而成,作者是该校教师袁雅琴。


了解到,袁雅琴为写《陪楼》,屡次登上鼓浪屿,翻阅史料,采访老居民,最终让这部小说充满了小岛风情。袁雅琴说,服务地方是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之一,写本地故事、挖掘和传播本地历史与文化,也是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具体工作形式之一。来厦门必去鼓浪屿,提到厦门必说鼓浪屿。话剧从策划到演出,始终都围绕着鼓浪屿展开。


演戏看戏体验地方历史


这台民国戏剧,除了编剧和导演两位老师外,其余全是90后大学生,有一半以上是工科生,全部是非表演专业出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被看好的剧组,演的戏却受到各界好评。演出结束后,厦门市*协副主席潘世建说: 厦门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发展史,《陪楼》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切入点,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本地历史的窗户。


厦门市集美区宣传部部长赖朝晖说: 看完戏既体验到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也看到了集美学村的文化魅力。


厦门理工学院教师余德英的娘家就在鼓浪屿,她认为学生很接地气地演绎了鼓浪屿故事。


首演结束后不久,剧组就接到其它高校的演出邀请,他们将走进厦大、福大演出。一群来自外地的学生,为什么能演绎出厦门本地味道呢?了解到,这一切源于他们对角色的挖掘与体验。


女主角阿秀扮演者史馨怡说,自己是四川人,要演这个角色,必须去挖掘闽南人的文化特质, 阿秀是一个朴实、坚强、痴情的人,相对四川妹子的辣,阿秀更多了一些内秀。


副导演林颖是位 工科男 ,为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的了解与感悟,他陪主创人员在去年暑假多次赴鼓浪屿采风、调研,揣摩人物性格和时代特点,尝试获得对闽南文化的理性认知。


把话剧进行到底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要求学生除了 会动手 ,还要 通人文 。该校校长陈文哲在看完《陪楼》演出后,对学生说,希望学校未来能更好地实现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结合。


林颖学的是电子封装专业,从没学过表演。他介绍,由于很多团员都是话剧初级入门者,大家只能在指导教师刘芭的带领下,从发声、形体、走路姿势等基本功练起,虽然枯燥,但随着一次次的训练,对话剧的热爱也随之加深,团员们意识到话剧的学习可以积淀人文素养。


史馨怡热爱话剧,她曾演过莎士比亚戏剧。她说: 莎剧中的台词有些是中古英语,尽管教师在口型与发音要求上极其苛刻,但我们在排演中能得到全方位的进步,这次演《陪楼》,则让我们积累了历史知识。


在此次排演《陪楼》的过程中,厦门理工学院有的教师主动把家里的字画、衣服和古董等拿出来作道具,正因为有了这些 老物件 ,《陪楼》的舞台布景才更具真实性,舞台画面也更有历史感。不少学生演员感言,以前演过一些话剧,但都觉得形式大于内容,自有了《陪楼》,才发现让人感受到幸福的戏剧是可以实现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 《陪楼》是厦门的,是学校的,是我们自己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