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整句散句结合文笔活泼优美 [复制链接]

1#

除了长短句结合,能使文章句子表达活泼有变化、文采好,还有其他办法吗?

有。

整句和散句结合,也能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富于变化,呈现出错落有致、起伏跌宕的美感。

请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匆匆》

这段话,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声音和谐,语气畅达;同时,又有一种舒卷自如、无拘无束的的美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第一个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采用的是整句写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排比,是不是特别整齐划一?好像几排人迈着整齐的步伐迎面走来,威风凛凛。

第二句子“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采用散句写法,长短不一,灵活自如,如同三三两两的人从四面八方快活地向你涌来。

这就是整句散句结合。

宋人吕祖谦曾指出:“文字一篇之中,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说的就是,写文章要做到整散句结合,使语言呈现出整齐华丽又灵动多姿的变化之美。

好文笔,应做到整散句结合。

01什么是整句、散句?

句子结构统一,形体对称,声音和谐,能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整句。

通常,排比句和对称句都属于整句。

先说整句。

比如:

坐山看虎门,借刀杀人,引火吹风,做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

——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其中,“坐山看虎门,借刀杀人,引火吹风,”属于短语排比,也就是4组结构相似的短语组成排比,都是“干什么”来“干什么”的结构。

“坐山”来“看虎门”;“借刀”来“杀人”;“引火”来“吹风”。

又如:

童年就像鸡尾酒,色彩斑斓,甜美之味令人回味;青年就像冰镇的啤酒,色彩浓黑,清凉的同时又让人觉得苦涩;中年就像烈性酒,纯净无色,辛辣之味使你五脏六腑都会灼热;老年就像葡萄酒,久存弥香,滴滴让你感受到香中之甜。

——节选自《生活是什么》

这段话,把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分别比作一种酒,写出了人生不同阶段的滋味和特点。

结构上,采用“什么像什么,让人怎么样”的写法。

如“童年就像鸡尾酒”,让人怎么样呢?“甜美之味令人回味。”

再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常用来激励莘莘学子,成为他们寒窗苦读的座右铭。

我们所熟知的对偶句,也是整句的一种形式。

整句,结构上偏于整齐,音韵和谐,排比句和对称句(对偶句)是常用的2种写法。

再说散句。

与整句相反,散句显得不那么整齐,它长短不一,灵活自由,有一种挥洒自如、气贯长虹的力量。

比如:

走!去体验乡下生活。天晴了,就去田间地头走走,看看庄稼和蔬菜,呼吸呼吸大自然赐予你的新鲜空气。要是你愿意,采摘一把野菜,做成菜泡饭,也挺美的!

这里,短句短到一个字——“走!”长句呢,长到15个字——“呼吸呼吸大自然赐予你的新鲜空气。”是不是收放自如,潇洒活泼?

那么,整句散句结合,具体有哪些好处呢?

02整句散句结合的好处

如果一日三餐,吃着同样的菜,会不会腻?

肯定会。

同样的,一篇文章如果反反复复使用一种句子写法,也一样让人生厌。

怎么办?那就来点变化吧。

从句子的形式看,整句有整齐之美,散句有灵活之美。

两者结合,就不会过于整齐划一,也不至于零散过头。

(1)打破整齐呆板的限制

写人们喜欢听声音,如果单单用整句,是这样的:

水手喜欢听涛声,猎人喜欢听兽鸣,牧童喜欢听*雀的歌唱,庄稼人喜欢听田禾的拔节声……

虽说也能将4种代表性人物听声音的差异,写得清清楚楚,但似乎缺少点什么。

试着加上散句:

大自然里有许多奇妙的声音,会引起不同人们听觉的兴趣。如水手喜欢听涛声,猎人喜欢听兽鸣,牧童喜欢听*雀的歌唱,庄稼人喜欢听田禾的拔节声;至于从宋玉作《风赋》,欧阳修作《秋声赋》以来,喜欢听风雨虫鸣的人就更多了。

——节选自毛锜《听雪记》

是不是感觉语言的活泼和流利就来了?

在整句的前后,加上散句,读起来就有了变化之美,不那么呆滞。

(2)弥补散乱零碎的不足

如果一味用散句,久了,也会令人产生琐碎凌乱的感觉。

比如写桌上的零食:

桌上堆满了各种零食。什么薯片、鸡翅、鸭脖子,还有咬不动的山核桃。天哪,那么辣的笋干也有!哦,对,这不是盐津铺子的杨梅干和葡萄干吗?这家伙是吃零食长大的吗?两瓶可乐和三罐啤酒横躺在这里,喝得下去?!

读起来虽说比较活泼,但也未免有些零碎之感。

试着用整句来搭配:

桌上堆满了各种零食。一包包的薯片堆积如山;一袋袋的鸡翅聚齐了开会;一支支的鸭脖“同声喊冤”。那么辣的笋干油光满面,那么甜的葡萄干颗粒饱满。盐津铺子的杨梅干似乎有些不服气。这家伙是吃零食长大的吗?两瓶可乐和三罐啤酒横躺在这里,喝得下去?!

相比之下,有了整句的配合,这段描写零食的文字立马显得骨感十足,不那么琐碎不堪了。

03如何写出整句散句自然结合的语段?

整散句结合,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自觉意识。

什么意思?

用一句话说,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写作惯性,重新建立整句、散句结合的表达习惯。

在此之前,你也许已经习惯于通篇散句表达,那么请有意识地在合适位置加入整句写法;

相反,如果你习惯于用大量整句进行写作,无“整句”不欢,那也请主动放下一味追求整齐划一的呆板写法。

从这一刻开始,努力让文章的语句呈现出整散结合,自由灵动的感觉。

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找并列关系的事物、情感或意义

提笔写作,主动把握行文过程中能构成对称、排比,也就是多重“并列关系”的内容,然后尝试用整句写出来。

举个例子,你要描写秋日风光,你脑海里也许会出现以下景象:

桂花飘香。一本书,一杯茶,赏心乐事。

天高云淡。三五好友相约远足。

万山红遍,层林浸染。远眺家乡田野风光,一派丰收景象。

这些景象,有没有可以组成“对称”或“排比”关系的内容呢?

当然有。

比如,桂花、流云、枫树林、田野,这些景物在某种情感或者心理的关联中,就能形成对称与排比,比如愉悦的情感。

第二步,写出整句

接着上文内容,你以“愉悦”为核心意思,选择桂花、流云、枫树林、田野等其中几样事物写成整句。

动笔写下时,切记是为了表达“愉悦”这份情感,而不是为了写整句而写整句,要不然就成了凑句子、走形式,最后很可能落入形式主义的泥淖。

先写对称句:

金秋十月,丹桂正好,漫步公园,有淡淡桂香盈袖,顿感神清气爽;中秋佳节,高天流云,徜徉垄上,有轻轻流云作伴,立马心驰神往。

这一对称句,以抒发愉悦之情为重心,关联“桂花”和“流云”两种事物,写出了秋日里令人惬意的美景,词句整齐,朗朗上口。

再写排比句:

漫步公园,有淡淡桂香盈袖,顿感神清气爽;徜徉垄上,有轻轻流云作伴,立马心驰神往;穿过枫林,有火红落叶曼舞,瞬间气定神闲。

有没有感觉秋日里舒适畅快之感,扑面而来?

第三步,在整句基础上写出顺承的散句

终于到了第三步。

在整句的基础上,还得顺承意思,写出散句,让语句的节奏感和灵活度都得到展现。

以上文的排比句为例,我们可以这样写:

去拥抱秋吧!漫步公园,有淡淡桂香盈袖,顿感神清气爽;徜徉垄上,有轻轻流云作伴,立马心驰神往;穿过枫林,有火红落叶曼舞,瞬间气定神闲。还有清浅的溪边,戏水,濯足,多么惬意!高兴了,跑起来,上对面的山坡,星星点点的野菊花静候你的到来。

开头,先用短句“去拥抱秋吧”,表达畅达之情怀,整句之后用散句,写出在溪边玩耍和跑上山坡的自由欢快。

至此,这段文字整散句结合,既明快整齐,又能富于变化,摇曳多姿。

平时说话、写作,既要避免整齐划一以至于呆板,又要努力克服“零散有余,齐整不足”的弊端。

好文章表情达意,整句散句灵活组合,时而正步向前英姿煞爽,时而小步快跑酣畅淋漓。

愿你的文笔行云流水,收放自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